这几年,一提到互联网对零售行业的影响,让人很多时候联想到"冲击"两个字,然而,我想说的是互联网带给零售业的新商业想象空间和更多创新手段。从公司层面,业务思维和系统思维上也要相应做出变化。
我认为,互联网和零售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快"。这两个"快"一直都在,当它们碰到一起时,就会产生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作用到信息化建设策略上,自然也会有所变化。
一直以来,信息化选型常用的方式都是这样:要上个正经的系统,就先来搞个正统的选型,参观,高层讨论,确定,一轮下来系统还没见影子,几个月已经过去,这还是很顺利的情况。
这个方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在之前都没有问题,因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总体成本不低:人员、系统、维护,因此从谨慎性原则考虑是合理的,选大平台,选大厂的成熟系统,充分利用外脑的力量。
但是换到这几年,问题来了。因为选型周期对于零售行业来说,太慢了。除此之外,在功能和业务支持层面,那些之前呼风唤雨的大厂产品,也变得支撑不了了。即便这些系统和平台产品赶出了对应的方案,也发现不是太重了,就是用起来不那么顺手易用,外脑在这些新领域和新玩法上似乎也不那么给力了。
究其原因,不是传统系统厂商不努力,只是基因不同的物种转变,实在不易。痛过后,总结经验,消费品零售行业的系统结构,可以按系统基因来分类,再决定建设方式。
1、对于传统成熟领域:
比如,偏向B端的财务、传统ERP范畴等,可以大量参考外部案例和CIO自身的经验,迅速作出准确决策,选择合适的成熟行业产品和方案,内部走常规项目流程来控制风险,并实施。
2、对于新领域、高度行业特性或者是强互联网基因的系统:
对于新领域、高度行业特性或者是强互联网基因的系统:
以自主开发建设,匹配业务进行定制的方式。对于部分非常新的时髦应用,也可采取多步走的方式,快速,轻装上阵,先玩起来看清楚再铺开建设。
3、对于团队建设:
从以往以运维,项目管理和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结构,向开发技术、数据应用和运维型人才共荣甚至偏技术人员比例更高的结构去转型,同时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作为CIO也将兼具CTO的职能,当然团队不完全是指内部团队,而是一种结构的倾向,至于人员,可以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情况,采用内部+外包驻场+项目外包的方式来配合。
总体来说,零售就是细节,零售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关键也在于细节。大面的系统业务匹配结构是大同小异的,很多传统ERP或者系统厂商都说"有"某某方案,某某模块,但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是否能够帮助到业务,是否真的是业务想要的"有",是需要打个问号的。一个好的零售领域系统,应该首选是用户维度的,而非技术维度或者项目、商业产品维度的。
欧美药妆的信息化介绍
1、鸥美药妆信息化应用建设历经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初期,以较成熟的商业产品为主,快速部署后支持业务,包括门店POS系统,标准化的进销存和财务系统,OA、运维工单管理系统等最基础应用。
第二阶段:从2011年开始,品牌和渠道的快速发展,门店数量的迅速增加,多品牌运营的成熟,加上新业务医美机构等发展,原系统在业务面和技术面上都遇到瓶颈难以支撑,于是进行了以营销DRP平台为核心的系统建设,自主开发了DRP系统、医美HIS系统和门店POS系统。
第三阶段:从2014年开始,基于对原有业态管理精细化、渠道品牌多元化和外部零售商业环境变化趋势的预判,开始了以供应链和终端系统深化,全渠道零售系统整合,电商和移动互联类平台为核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