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论长三角的时候,很习惯用的一个词是“江浙怎么样”,殊不知“江”与“浙”在发展模式、做事风格上完全不同。
江苏是强势政府、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外表,是台资与外资进驻中国的桥头堡,是上海与新加坡的后花园,是各种优惠政策的先行区。相比而言,浙江则要落寞得多,无论是自然资源、政策资源、国有经济比重,还是对外资的吸引力,都与江苏不可同日而语。
在地理条件上,浙江除了杭州湾小片地带较为丰饶,其他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山壑,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江苏则地处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块最富庶之地的中间地带,几乎全境物产丰饶、水乡密布、平整开阔,其平地面积占比几乎位列全国最高。
但就在这样的自然禀赋以及政策资源上,浙江仍然创造出一系列的经济奇迹,靠的当然是所有经济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一个——企业家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相比江苏与广东,浙江更多的是靠“人和”。
我常常在想,浙江的很多经济现象,很多时候是不能靠地缘规律、政策规律来解释的,就像是一个个突然冒出来的感叹号。这为很多自然禀赋较差、政策支持不够的地区,提供了一个学习榜样。当然,相比“天时”与“地利”,“人和”可能更难把握和借鉴。
今天分享一篇苏商与浙商的对比文章,文章来源是一个江苏自媒体“最江苏”。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先后发轫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因为如此多的巧合,在全国众多商帮中,同处长三角的苏商和浙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外界角度看,两者走得很近,但是细细观察,二者又区别很大。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苏商和浙商有什么不同?为何风格差别如此大?
谁是苏商?
苏州在明清时期已是江南重要的商业中心, 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江苏商人群体,我们给予了“苏商”之称。 苏商与徽商、晋商、浙商、 粤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 苏商有着悠久的历史 , 辉煌的过去。 近代苏商 “ 实业富国、产业报国”的文化绵延百年,集中体现了这个商帮爱国尚德、 尊商惠民、 开放包容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谁是浙商?
现代浙商已经是当仁不让的华夏第一商帮 , 台湾商界称之为 “ 大陆之狼 ” ,生存能力让全球感到震撼,欧洲人美誉浙江人为“ 东方犹太人”。
论及商界,我们不得不承认,浙商的知名度是大于苏商的。苏浙本一家,为何在经商上出现了差异?
“离土不离乡”VS“离土又离乡”
有人将苏商比作“优裕一族”,不无道理。和那些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而被迫出走异乡的晋商、徽商、闽商比起来,苏商幸福得像花一样。
也许正因如此,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苏商“离土不离乡”的传统。这个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成就了苏商,而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束缚了苏商。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成志明认为,苏商的“本土情结”太过浓厚,总是有意无意地以自己所在地为中心划一个圈,只在这个圈内活动,从而限制了企业成长空间,错失了更多更好的商业机会。而浙商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走出去,且走出去的模式直接是复制浙江本地模式。比如这个模式在浙江成功了,就会推广到其他省份,迅速积累财富。
很多人称之为生意,而不是事业。南京国鸿集团董事长陈奕熙曾经这样描述浙商:“浙商是狼,主动攻击的意识天生融于血脉!他们四海为家积极开拓,只要有一个浙商到一个新地方开辟了新市场,亲戚朋友很快就会跟过去,对当地商人逐渐形成包围之势,慢慢地当地市场就被浙商占领了。”两厢比较,虽然后者投机、投资色彩稍微重了点,但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合法即可。有识之士认为,苏商要找回已失去的优势,必须抓住“城市化”这个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环节,淡化和消除本土情结,竞合争道,才能走出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