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相。
比如,海底捞,你以为人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其实人家的核心竞争力是......
同样的,经过2015年的调整,餐饮大佬们选择了“变相扩张”的策略:收敛式扩张。
这是王道君的总结。
所谓收敛,是指主品牌的规模化扩张收敛了。比如,外婆家吴国平提出,外婆家永远只做100个店,一个城市只开一家店。
所谓扩张,则是通过新开副牌,实现扩张。比如味千拉面引进了喜多藏、西屋武藏、东京时尚、i烧等多个品牌;
(呷哺呷哺的子品牌“湊湊”装修风格)
呷哺呷哺也推出第一个子品牌“湊湊”,挺进中高端火锅市场。
都说餐企形势不好,可是,可是大佬们这样的做法,......分明就是“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啊。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让王道君来扯一扯。
前戏:消费者取向改变——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
餐饮真正的危机,是旧的服务方式的危机,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危机。
90后主导的消费价值取向就是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变成了一种强烈的社交需求。这正在“强迫”餐企做选择:要么死,要么从。
那么,90后消费群到底有多强大?很难用数据来说清楚。
但是,市场已经将90后的多元消费观念形成了“龙卷风”。这股龙卷风越来越猛,已经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
这股龙卷风的市场效应,就是餐饮原有的一种服务模式和市场定位,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这意味着一个品牌服务人群的相对人数在减少了。
于是,餐饮大佬做出两个惊人相似的“共同选择”:
1、减小开店数量,制造市场饥饿感;
2、多品牌化,满足更多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姿势1、在供给侧制造饥饿
需求多元化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一个品牌服务人群的相对人数在减少了。
如何应对?
霸道的作法是拼命开店,抢占更多市场。
高明的作法却是制造饥饿感。比如,东邪外婆家,应对之策就是“一城一店”。
外婆家吴国平说,外婆家会在第100个店停下来,外婆家永远只做100个店,炉鱼永远100,不开101个店。即使开新店,也会是关一个,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