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一举成名的可能不会是供应链,但是供应链却可以让你一败涂地。当你还在10家店以内徘徊,供应链的事情都好说,但想要跨过10-100家这道坎,供应链就不得不重视了。”
你一定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捷径,但上升的通道从来不会因第一名的存在而关闭。
如果你把资源当成通道,那么翻阅历史就会发现——在时代背景的驱动下,海底捞用服务形成差异化,西贝把品类变品牌,因此成就他们甩开同质化竞争对手从1家店增长为10家。
但从10家店到100家店的门槛跨越,就已经不是以上层面的问题了。
你和大鳄真正的距离,与其说是资源的不对等,不如说是对供应链的认识不足。
那么...
一、餐饮江湖,从前端到供应链端的竞争到底在争什么?
从扩大规模的角度,用时下的跨界热点似乎更能说明这个问题:锤子手机以情怀营销起家,以小资源做产品研发诉诸“质量”差异化,其第一代手机T1曾在2014年卖出25万余台,而后凭借这一良好数据获得了多轮投资共3亿元。
但就在今年9月19日,根据证监会官网披露的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说明书:其全资子公司—“成都抱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锤子科技1.13%股权,“抱团创业”2015年投资锤子的3000万截至今年6月缩水成2371元,不足投资总额的万分之一。
(而曾估值26.55亿元的锤子科技,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扣除总负债)仅剩20.98万元)
究其原因:回溯到2014年T1的生产危机阶段——T1发货40000部,退货39000部,退货率高达97.5%。
而后,2015年8月发行的第二代手机坚果同样面临客诉质量问题,第三代手机T3至今难产。
相信你不难看出:以罗永浩对“屌丝”的高号召力和其出类拔萃的营销天赋终究还是败给了供应链不给力。
“大餐饮”倒下也遵循了同样的轨迹,比如金钱豹、俏江南、甚至大师之味、外卖超人,表面上看似衰于政府的调控政策,实际上仅从市场反馈复盘他们“衰或败”经历:你会很轻易的从各个渠道发现相同的字眼——客单价下降随之产品质量下降、客诉频繁。
相反,在00-10年间曾希望顺应“海鲜大酒楼”趋势往高端发展的海底捞、西贝,在政策变动后却能够迅速调整方向并良性发展。论其成与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指向了一个点——败者对供应链的把控出现问题。
那么......
二、“成者”的供应链有哪些共通的秘密?
如果在连锁餐饮中,从3家店到10家店是一个门槛,那么从10到100就更是难如天堑。原因就在于,当不可预知的风险来临时:
比如国家政策变更——假设是高端餐饮,小体量餐饮企业能够及时止损调整政策,而大连锁不行。
比如战略供应商出问题——就像“福喜肉”事件爆出,小体量的餐饮企业能迅速与其撇清关系,但麦当劳不行。
比如采购总监带领供应链团队贸然离职——有多少餐饮企业曾因此连续亏损,深受其害?
这些,都是检验连锁能否扩大规模的试金石,有些试图扩大规模的连锁餐饮企业在面对这些危机时倒了,但有些企业却能够长青。
“大鳄”之所以终成大鳄,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供应链风险来临时他们都能够有效应对:
1、强自身,关于快速响应消费需求转变
做大连锁餐饮,面对消费需求转变,表面是跟不上需求变化,实际上是供应链缺少灵活性,无法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所以:
(1) 他们找到品类中的“战略”食材:
随着餐饮品类越来越聚焦,菜品虽有数十乃至上百种,但是基本食材却远没有那么多,差异化主要表现在搭配不同。
抽象如,有顾客喜欢小炒土豆配菜,有顾客需求土豆牛腩,但基本食材都是土豆,所以把土豆提前洗备完毕以待用。
(你吃到的果蔬大拌菜,也同为其他菜品的配菜)
具体到品牌,比如去西贝必点果蔬大拌菜,其中的众多蔬果也同为其他菜品的配菜。
当消费需求转变,在大量基本食材的储备下,菜单就能够根据顾客需求随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