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2块钱的现榨豆浆,可以卖进50多所高校,年入1500万。从2元到1500万元,2元“屌丝”豆浆产品逆袭“高富帅”,它是如何造就出如此神话的?
坚持主打产品 + 经营特色
重庆有很多豆浆品牌,很多品牌尽管是打着豆浆的名号,但并不仅仅是卖豆浆,还会卖其他的小吃,豆浆只是卖品中的一小部分。
“豆浆记忆”把自己的总店开在重庆,和众多豆浆品牌跻身在一起,却有着自己的风格:
15平米的小店,只有1个店员,从清晨到晚上,只卖豆类粗粮产品,店内打着豆浆的名字也只卖豆浆,不卖别的,目前已成为重庆最大的豆浆品牌,广泛地分布在渝、贵、川等地,全国连锁店现在已经超过50家。
再加上没有营业和开在四川、贵州的店,已经有70家店,今年预计新增店面200家,营业额预计将会从今年的1500万向着4000万冲刺。
这是豆浆记忆的创始人刘斌的坚持,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当时他给第一家店供货豆浆,没想到一天下来只卖出了一杯豆浆,满心失落。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此放弃。一月过后,他供应的豆浆成为了招牌。“甚至有食客来只是为了点杯豆浆。”刘斌说,当时自己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五千元了。
市场定位准确 + 豆浆品质高于同行
随着刘斌的豆浆被更多的餐馆接纳,在第一年3家联营店的基础上,每年都有新店加入,平均每年业绩按40%的速度增长,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全是顾客对豆浆的喜爱,坚定了他做豆浆的心。
联营的模式走通了,但并没有满足刘斌的理想。为了加速“豆浆记忆”的发展,他开始关注高校市场。
2010年,健康饮食的风潮推动了全国餐饮行业的变革,绿色、安全成为消费者选择饮食的首位。在刘斌眼中,这成就了他进入高校市场的优势。
刘斌发现在高校的细分市场中,高校学生们更需要营养的早餐,加上豆浆平价的属性,非常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
而且中国人大多有乳糖不耐症,不能吃太多牛奶,吃多了就容易腹痛拉肚子,而豆浆有着和牛奶非常相似的营养结构,豆浆的植物蛋白更适合国人的体质,然后因为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在家吃早餐,而只有高校学生要去学校食堂吃早餐,豆浆价格便宜,也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于是他想把豆浆店开到高校里。
即使价格便宜,但是一杯豆浆的浓稠度却很关键。
刘斌说,要达到浓稠的口感,需要精准把握制作的时间和温度,这些细节如果做不好,就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因此,各大高校食堂为了保证安全,通常就会熬得比较淡,也导致口味不好。如果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满足口味,就成了我的机会。
“豆浆记忆”在四川外国语大学
后来,“豆浆记忆”果然以浓稠的高品质豆浆得到学生的认可。虽然进驻的第一所高校——重庆大学,当年其食堂的豆浆只要3毛钱,但“豆浆记忆”2元的价格,还是没能阻挡络绎不绝的学生。
截至目前,“豆浆记忆”已覆盖重大、重师、理工大、重邮、川外、西南大学等50多所学校,为50万学生服务,业绩以每年2~3倍增长。中国有高校、高职、高中学生7000万人,市场潜力无限。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开到高校的豆浆记忆给刘斌带来了非常红火的生意。
打造品牌的开始:为产品寻找一个好的故事
一个品牌最好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或温馨或感人的小故事,这非常有利于以后品牌的宣传。
那刘斌给自己的豆浆记忆输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用他自己的说法,他要”让学生喝到品质豆浆是他毕生追求”。2006年,刘斌不满1周岁的儿子对牛奶过敏。他为了让儿子营养均衡,有一天早上,家里刚好打了豆浆,抱着试试的心态,喂了儿子豆浆。
第二天,他又换了几种谷物,发现儿子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豆浆。原来儿子又想喝豆浆了。经过这样几次反复地尝试,儿子真的爱上了豆浆,也没有再出现过敏的症状,悬在心中的问题,一杯小小的豆浆便帮他解决了。
凭借多年经商的直觉,当时刘斌就想,豆浆的植物蛋白其实更适合国人的需求,既然不满周岁的儿子都爱喝,应该有市场。现在回头看看,或许这就是他想要创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