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尤其是高校细分市场,学生们更需要营养的早餐,加上豆浆平价的属性,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另一层意义,豆浆也是他与儿子甜蜜回忆的载体,每次一想到儿子,他更坚信,一定要做好豆浆的品质,所以取名叫“豆浆记忆”。
刘斌的这个故事平实接地气,倒也感动了不少人。
杨丽萍为记忆豆浆点赞
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为什么选择你家豆浆?
豆浆记忆刚开始进去重庆大学的时候,食堂本身是有卖豆浆的,他们的豆浆三毛钱一杯,那时豆浆记忆2块钱一杯简直是个奢侈品,但是却卖得非常红火,这是为什么?
首先,豆浆记忆始终坚持鲜榨。其次,在原料上,本来可以在重庆本地批发市场上选豆子,但刘斌仍坚持每年跑到盛产大豆的黑龙江,去农户高价寻豆。按平均30%的价差,一年的原料费就得多花20万。并且,储存上,重庆湿度较大,豆子们还得”吹空调“。
刘斌说,自己掌握了产业链上的多方面,没有中间环节的成本,针对高校市场,从2007年卖价2元/杯后,一直没有涨价。再有,豆子的泡发、打磨、煮等,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工序。
经营模式:合伙人模式解决员工为谁干
在刘斌进军高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早餐本来就早,而制作豆浆的速度又比较慢,必须要凌晨4点就进店准备,洗豆子、挑选、熬制等,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起床后,喝到香浓的豆浆。其次,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更多的高校店里只有1个营业员,熬制豆浆、收银、销售等店里的所有工作流程,全部落到一人身上。起得早,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枯燥。
由于工作辛苦,大多数店员干不了一个月,便主动辞职了。员工离职了,只好管理层们自己上阵,不能因为没人上班,耽误学生早餐和营养。不能老是这样,必须想个办法解决人员流失的问题。
后来,他想到一个既能提高店员收入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每月还能多卖出豆浆的方法:合伙人制。即,将学校店委托给经过各项考核的店员经营,根据当月的营业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收益。当时,一线店员平均工资3000多,最高的接近1万。
模式、情怀、工匠精神,这就是,小小豆浆店年入1500万元,背后的秘诀。有艰辛,有付出,更有信念....(来源:餐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