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盘点败走屈臣氏的10大化妆品牌 有7大原因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4-27 17:59:42

  如果一个新品牌想迅速在渠道上打开市场,它的最优选择是什么?也许就是屈臣氏。

  作为一个标准化程度高、渠道公信力强、近2500家网点遍布全国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巨头,屈臣氏“捧红”了许多品牌,比如“面膜王者”美即。

  不过,也有很多品牌在屈臣氏渠道黯然失色,个中原因到底为何?且让品观君为你扒一扒。

  菲诗小铺:代运营团队“能力有限”

  品观君媳妇儿买的第一支进口洗面奶,就是菲诗小铺的,或许不少妹子认识的第一个韩国品牌,也是菲诗小铺。毕竟,这个品牌进入中国已有十年。

  2006年,菲诗小铺在大陆的第一家经销商——迪肤适(上海)化妆品商贸有限公司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THE FACE SHOP专卖店,拉开了菲诗小铺正式进军大陆市场的序幕。由于运作不利,次年,菲诗小铺很快在大陆发展了它的第二家经销商——力元化妆品(佛山)有限公司。自此,两家经销商的区域抢夺战便慢慢燃起。

  而在2012年10月,菲诗小铺进入屈臣氏渠道。与现在部分产品在国内生产不同,当时进驻屈臣氏的菲诗小铺产品为全进口单品。菲诗小铺将屈臣氏渠道的运作承包给了力元化妆品公司,但实际上,力元也没有能力运作好该渠道,于是又承包给广州另一家公司做代运营。

  渠道策略不足,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终端运营团队,随之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菲诗小铺仅仅在屈臣氏存活了一年半,就主动申请撤场。

  这个红极一时的进口品牌,并没有在屈臣氏活出风光。

  牛尔亲研NRK:线上成功,线下失利

  号称“亚洲美容教主”的牛尔,你一定不陌生。其自创品牌牛尔娜露可,你或许还买过。该品牌在某年的天猫双11活动中,还创下过单日销售过千万的惊人成绩。

  2014年6月,由亚洲美容教主牛尔创立的护肤品牌“牛尔亲研NRK”,以进口品的身份正式宣布进驻屈臣氏。在那个时候,牛尔品牌的产品已经完成了从线上到线下的渠道延伸,主要分为四种渠道,第一种为电商渠道,第二种为百货渠道,第三种为电视购物渠道,而第四种则是线下的屈臣氏渠道。

  不过,“牛尔亲研NRK”并不是牛尔亲自操作,而是由第三方代运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同菲诗小铺一样,由于渠道策略有缺陷,代运营公司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终端运营团队,在线上顺风顺水的牛尔品牌,最终在线下没活过两年。

  海肌源:不到一年被末位淘汰

  宝洁旗下主打海洋概念的海肌源,在2013年1月正式上市,并进入了被本土化妆品专营店作为风向标的屈臣氏。宝洁公司希望通过该品牌打开图谋已久的化妆品专营店渠道。

  但海肌源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在屈臣氏系统中,如果某品牌连续6个月排名倒数20%,就会面临末位淘汰。而海肌源早在2013年12月就已经“中枪”,在推出不到一年时间内,“海肌源”就因为销售乏力而在2013年末被屈臣氏末位淘汰下架。

  行业专家冯建军认为,海肌源失败的原因在于销售推广的力度不够,在营销上投入非常少。与此同时,采取的渠道策略也不符合实际。

  一般品牌都会给代理商5折的进货价,但海肌源仗着出身宝洁,给的进货价是6折。而化妆品专营店的成本又较高,代理商利润很薄,积极性不高。外加彼时本土日化品牌大量崛起,消费者的可选择性大,新推出的海肌源失败在所难免。

  丁家宜: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

  在丁家宜还是豆蔻年华的2009年,它第一次进入屈臣氏渠道。不过这次进驻,并不是需要获得多大名声,或者对屈臣氏渠道有所期待——它只是需要多一个增加销量的渠道而已。

  彼时,丁家宜将在KA渠道里卖得最好的单品放进了屈臣氏,并同时涵盖了女士、男士产品品类。但在KA渠道颇受欢迎的30至80元的价格区间,却并不适合当时屈臣氏的定位,再加上缺少终端BA对品牌的维护,这次进驻很快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进屈臣氏,丁家宜已经“嫁为人妻”,携手科蒂集团旗下另一个护肤品牌阿迪达斯共同进入屈臣氏。但这一次,科蒂集团也没有为丁家宜规划同屈臣氏定位匹配的产品线,同时BA维护依旧缺乏,丁家宜又在屈臣氏“死”了一次。

  如此说来,丁家宜的撤场是源于品牌在屈臣氏的定位不清晰,加上终端维护不足,最终以失败告退。

  蕾舒翠:追求个性化形象的主动撤场

  2012年才在台湾创立,2013年4月便以百货商场内设立品牌专卖店的形式切入内地,进行产品销售;进入内地9个月后,这个品牌即宣布在内地线上及线下的零售额累计过亿。

  以高客单价著称的、隶属于台湾蜜珂国际有限公司旗下的面膜品牌蕾舒翠,在当年是一个神话。

  在进入内地两个月之后,蕾舒翠便顺利进入全国约1700家屈臣氏门店,首月销量达到192万元,第二个月上升至222万元。不过这个时候,蕾舒翠“出走”了。

  主动撤出屈臣氏,这样的品牌并不多见。据时任台湾蜜珂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的张叶斌表示,撤出屈臣氏的原因无非两点:其一,内地的销售数据表明,蕾舒翠每家单品牌直营店的业绩都比较理想,这佐证了蕾舒翠走百货与购物中心单品牌直营店的道路是正确的。而在一线城市,屈臣氏在大众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偏低,这与蕾舒翠的品牌定位并不相符。

  其二,拥有1700多家门店的内地屈臣氏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太大,而进驻这一渠道则会分担品牌过多的精力。对于一个走单品牌直营店模式的品牌来说,过早地进入屈臣氏这样的系统会严重导致品牌资源的分化。品牌希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直营店板块,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事实上,除了以上两大主因之外,蕾舒翠敢于舍弃屈臣氏渠道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据张叶斌透露,台湾蜜珂国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着手开发个人护理品、身体护理品、快消饮品等多个品类。届时,将不排除一家类似于欧美药妆且隶属于蜜珂国际旗下的高端护理品店诞生。彼时,蕾舒翠大可借用母公司的渠道资源,在屈臣氏上架只是多此一举。

  因此,对于蕾舒翠而言,放弃屈臣氏,可能意味着更多机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