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采:美即崛起,可采败北
2014年8月,欧莱雅宣布,以65.38亿收购美即;就在当月,上海家化宣布了另一条消息:终结可采品牌,不做了。
可采与美即两大面膜品牌十年的“爱恨情仇”,至此画下了句点。
两个品牌,均由一个人发生了关联。美即品牌创始人,也是前可采的代理商佘雨原,曾在2002年的一夜之间被可采方面宣布终止代理合作关系。而正是在佘雨原代理期间,把可采送上了屈臣氏的货架,这在当时,对于任何本土化妆品牌而言,都是个不小的突破。
2008年3月,上海家化收购了可采51%的股权,当时的可采还是个香饽饽,复星、欧莱雅都被传可能对可采感兴趣。不过,被收购后的可采却并没有那么好过。
看似与上海家化气质相符,双方都热衷于中草药,但在收购后数年,上海家化都独宠佰草集。可采毛利率低,面膜在当时又是一个非常细分、规模不大的品类,可采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和大规模的投入。
与此同时,美即崛起。佘雨原不仅凭借以往的经验将美即也送入屈臣氏,更于2010年在香港上市。可以说,可采的阵亡不仅是上海家化运作不当,美即的快速崛起也对它造成了二次打击。可采不仅撤离屈臣氏渠道,在面膜领域,也再看不见它的身影。
潇洒:渠道投放的失误
2008年6月,在曼秀雷敦旗下洗发水品牌潇洒登录中国市场之前,该品牌在美国已经有50年的销售历史,并在专业去屑洗发水领域和强生旗下的采乐并立。在海外市场,潇洒一直作为药品在药店销售,而这一身份让其在进入大陆市场时遇到了难题。
在我国,申请到药品批准文号并非易事,于是潇洒选择了“曲线救国”——申请了化妆品批准文号,将渠道锁定为大型超市卖场和屈臣氏。不过,这一看似变通的方法却为之后的渠道失利埋下了“祸根”。
主打去屑功能的潇洒,面临的最大对手是在消费者心中作为“去屑”代名词的海飞丝;而在潇洒推出的第一年,联合利华旗下首款去屑洗发水清扬也在大陆上市,并以狂轰乱炸之势宣传并进行大规模地渠道推广。
不仅如此,潇洒的价位是同等规模的海飞丝、清扬产品的2倍,更是本土品牌拉芳、雨洁价格的3倍多,让不少消费者望而生畏。但要说它是“高端洗护”,早在潇洒之前就登录中国的资生堂水之密语洗发水和汉高旗下施华蔻表示不服。
与此同时,2007年,资生堂又在中国市场推出高档护发产品“丝蓓绮”,2008年4月,花王(中国)也推出了“亚羡姿”洗护发产品,高端洗发水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无论是平价的海飞丝,还是高端洗护丝蓓绮均进入了屈臣氏渠道,在多重压力的作用下,潇洒在化妆品渠道的失败已成定局。仅推出大半年后,潇洒产品被全部收回,转向集中投放药店系统。由此,“潇洒”洗发水在屈臣氏再也潇洒不起来了。
卡尼尔:不只撤出屈臣氏,而是撤出中国市场
由神仙姐姐刘亦菲代言的卡尼尔,在中国市场曾经风光一时。
这个早在1904年就成立的品牌,在1965年被欧莱雅集团收购后,成为其旗下大众化妆品部的一部分。2006年,卡尼尔进入中国,在上海家乐福超市开设了第一个超市展柜,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几十个城市的各大超市、百货商场和化妆品零售店的专柜销售,其中渠道之一就是屈臣氏。
而在进入中国8年后的2014年1月,卡尼尔宣布不再在华销售其产品。
对于卡尼尔的退出,业内外的分析很多。说得通俗一点,无非是亲妈不疼、后妈不爱——欧莱雅集团曾一再对外宣布,将明确产品市场定位,集中力量发展高端护肤品牌和彩妆品牌美宝莲。
因此,卡尼尔主动撤出屈臣氏是由于外资品牌的战略性撤出中国市场,它不得不与屈臣氏泪别。
露华浓:退出中国市场后离开屈臣氏
2013年的最后一天,露华浓在新浪的官方微博上留下了“涂上一支心爱的唇膏Kiss Goodbye!”这样伤感的句子,与中国的消费者告别了。可这条微博后面的回复数量是57条——露华浓的退出并没有引起更多中国消费者的关注。
这是一个闻者伤心,见者流泪的故事。作为一个主打彩妆的品牌,露华浓在商超、CS和屈臣氏的普及度本身就不及护肤品牌卡尼尔。在屈臣氏渠道中,也并没有在所有网点都上露华浓的彩妆专柜,或许大多数消费者最熟悉的,只是那便宜大瓶的露华浓生姜洗发水。
不过,露华浓败走中国市场的最大原因还是价格定位不准,因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遗憾撤场。
UNILIFE无非:自体消亡
2011年4月14日,一个专门针对80及90后护肤的全新专业男士护肤品牌——“UNILIFE无非”进驻屈臣氏。
据了解,无非是广州麦斯朗程男士化妆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MENPLUS男性主义针对屈臣氏蜕变出来的子品牌。不过,同样由于缺乏终端团队的维护,以致销量惨淡,无非黯然撤场。
回望以上各品牌的屈臣氏撤场血泪史,品观君总结出了品牌退出屈臣氏的以下7个原因:
1、代运营团队终端运营经验不足,葬送了将品牌在屈臣氏渠道的发展前景;
2、品牌本身的推广力度不够,对终端运营不够重视,惨遭屈臣氏的末位淘汰;
3、品牌对屈臣氏渠道的运作方式不够清晰,在多重竞争下丧失自身优势;
4、品牌追求个性化的单品牌店发展方向,与屈臣氏的大众化形象相悖,主动撤出;
5、被收购后的品牌却如同“打入冷宫”,不受新东家重视,也被屈臣氏“抛弃”;
6、品牌自身运营不当,品牌退出中国市场,自然也就撤离屈臣氏;
7、品牌自身定位不准确,无法对抗同类竞争,在屈臣氏渠道自体消亡。
总结完品牌的自身原因,其实我们也很难说在撤场这件事情上,屈臣氏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这事儿可谓“旁观者迷,当局者清”,其中的道道,还需各位看官自行判断了。
除了盘点的这10个化妆品品牌,你们还知道哪些品牌进入屈臣氏之后又退出的?欢迎交流。(品观网 徐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