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跑路、另立门户。
近两年,这些不乐观的词汇,似乎成了咖餐经营的主旋律。
种种唱衰声中,一家创立于北京的咖餐厅“花舍”是个例外。
十余家门店,店店盈利,还创造出了单日营业额将近10W的业界奇迹。
它有什么独门打法?
【1 】有故事的咖餐厅:通过故事强化品牌
老实讲,这家店的位置并不显眼。
非主干道、路很窄,据说十年前开业的时候连路灯都没有,一到晚上漆黑一片。
即使今天,周围的陈旧感与店面本身的法式轻奢风很不相称。
郑金艳执意将采访地点放在这儿,因为曾经“跌得最惨”——
这是她故事的一部分。
作为花舍咖啡的老板,郑金艳很擅长讲述。比如2004年刚刚毕业她如何让初创的花舍在首月盈利;比如我们身处这家门店月亏损20万时的煎熬;比如彼时仅27岁的她又如何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而比起过往经历,她更愿意讲的,是花舍本身的故事:
“——传说在丁香花盛开的季节,繁茂的丁香树上能找到一朵五瓣丁香,就能实现心愿,带来幸运。”
她找到了一朵,将它封存在花舍。“这才有了这个企业。”
这个类似“四叶草”的故事并无特别,在风云诡谲的商业世界中,更像个美丽而虚幻的梦。
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故事强化品牌概念:
花舍用大面积的“花”元素进行空间设计,加深了视觉效果;无处不在的五瓣丁香logo,在“浪漫典雅”的标签上,把握消费者心智。
【2 】产品主义:做到位+玩出花
21世纪初,鱼贯而入的台系咖啡,以大面积、高X格和当时看来极具品位的环境,让尚处萌芽期的大陆咖啡市场眼前一亮。
同时也带来了“咖啡+餐”的融合模式,那是很多人关于”咖啡馆“的最初记忆。
如何与当时品牌势能强劲的上岛、迪欧争夺市场?
郑金艳在开花舍第一家店时,就进行了自我定位:将核心竞争力集中在产品上。
1、差异化寻找新卖点
十一年前,冬天北方很难吃到热带水果,郑金艳找准这个缺口,建立了“咖啡+餐+水果捞”的产品结构。
以芒果木瓜为主打的“水果捞”成为其差异化新卖点,“人无我有”的专属产品迅速帮助花舍打开市场。
2、核心菜品持续升级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郑金艳将同仁堂的这句古训奉为圭臬。
除了食材方面均选用大品牌这一基础标准,花舍在核心产品上的升级更值得关注。
以招牌菜“相思鲈鱼”为例:从初阶的健康鲈鱼选材、进阶到从口味出发,强调每条鱼的大小重量;不久,又完成了从色拉油到茶树油的升级。
从顾客角度出发,让他们感受到你在不断优化,菜品才具有生命力。以匠心精神来做每一道菜,是企业夺取消费者芳心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