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后半年开始到现在,各地陆续出现了关店潮,很多传统的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纷纷关闭,像百盛百货这样曾经的百货巨头也出现了“空柜”现象,尤其是在今年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体店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了,走在二三线城市的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见什么“跳楼价处理”、“工厂倒闭清仓处理”、“全部商品一律3折处理”这样的字眼!看着那些高档店面橱窗上用黄纸红字写的“自杀式”促销标语,很多人不禁感到实体店面不行了!更有很多传统零售行业的从业者把这一切全部归罪于电商的崛起,认为是电商抢走了他们的生意,对电商一味的抵触和埋怨,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电商的崛起而导致很多传统零售店关闭的吗?不是的!互联网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科学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当年电力取代蒸汽机一样,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归罪于先进生产力和商业模式的发展!难道实体经济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不行了吗?难道几百年发展起来的商业文明就那么不堪一击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阿里巴巴为什么要联姻苏宁!为什么还要开线下的天猫超市!所以我们敢肯定的说不是实体店不行了,是现在的实体店要是再不转型升级的话真的就不行了!当互联网发展到足够成熟、商业环境足够规范的时候,经济的繁荣还得靠实体经济!要想知道实体经济到底有多重要,就要去了解我国零售百货业的发展历程,下面笔者就我国百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
1.计划经济时代:1949年—1977年
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三年之久的解放战争之后,我国工业百废待兴,商品物资更是严重匮乏,只有少部分人通过特殊渠道可以取得一些“洋货”之外,市场上可流通的商品少之甚少,而当资源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的时候就必然形成垄断,这些少数资本家哄然抬高物价,使得整个经济环境异常的混乱,所以国家这时候就想出了将这些私有化经济国有化的策略来消除这种垄断现象!所以1950年4月中国百货公司成立,在全国范围内组建百货商店,那时各级政府都提倡至少要将百货店开到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也就是当年的供销社。直到1953年9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宣布完成,百货商店全部掌握在了国家手里。在随后的几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走进了大跃进时期,“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成了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赶英超美的口号一天比一天喊的响,全民大炼钢时代来临,从此中国手工业、轻工业发展停滞不前!这使得我国物资匮乏、商品单一的局面加剧,这也就造成了计划经济的后果,票证时代开始!这时候的百货商店不像是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更像是一个国家职能部门,他的使命不是盈利、不是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而是保证社会分配基本均匀,是一个保障性工作!所以此时的百货商店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在制度的庇护下经不起一丝的风吹雨打!
2.野蛮生长时代:1978年—2000年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会上邓小平同志宣布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自此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正式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手工业、轻工业逐渐恢复,不断地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而然商品种类逐渐丰富,供应量也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这个时候各种百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商场里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人们再也不为有钱却不能买自己喜的商品而烦恼了,人们再也不用为拿着各种票证排很长的队而忧愁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习惯也就改变了,消费产品从原先的基本生活用品转向高档化妆品、金银首饰以及各种时尚衣服了!这些曾经被一度禁止的商品的解禁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零售业的繁荣!那个时候的百货商场可谓出现了鼎盛时期。
可是好景不长,根据经济学供求原理得知,在一种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市场空间足够大,社会大多数资源也就倾向于这些产业,直到有一天供过于求!在一种东西呈井喷式发展的背后肯定蕴藏着危机!1996年之后各个百货商场大肆的扩张,商业模式一成不变,人们需求并没有跟上百货商场扩张的速度!造成了百货业低潮的出现,很多商家开始思考着如何来吸引更多的顾客!终于他们想出了“绝招”!通过不惜一切重金的进行店面装修,百货商场自此换上了金碧辉煌的模样!中央空调、大滚梯、红地毯一时间成了各大商场的标配,而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思考这是有悖于商业发展的,装修的资金最后都会转嫁的商品身上由消费者买单。再加上此时各种综合超市、品牌折扣店、工厂直营店和仓储式商店一一出现,更加加剧了百货商场的淘汰节奏!就这样1998年成为了中国百货业历史上的“倒闭年”!
3.外商入侵的时代:2001年—2008年
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应该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继续扩大商业领域的开放!其实早在1995年和1996年,为了引入竞争,法国家乐福和美国沃尔玛就落户中国,加入世贸后,类似的外国零售巨头更是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抢滩登陆。外国巨头的涌入使得中国的百货业又一次感到了危机的存在,在这期间又有一大批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百货大楼陆续关闭!同样存在着风险就存在着机遇,在外国零售巨头给中国百货业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转型升级成功的中国本土零售巨头,他们在面对这些外国巨头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抵制,而是虚心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营销方式和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比如当时的西单商场为了满足全家人的购物需求,专设中老年服装专场,同时合理的调整品牌结构,中低端、高端品牌一应俱全!这样一来能够准确的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各种消费需求,结果单是2006年一季度西单商场销售同比增幅73.43%,在北京的零售百货业中增幅排名第一。这个时候也提出了“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中国百货业从业者的服务意识提高。相比外国零售巨头对中国零售百货业的挤压,笔者看到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零售业的刺激和助力转型升级,正是因为这些巨头的加入,才迎来了百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