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太平洋百货淮海路店有可能在明年关停的消息,周勇并没有显出一丝惊讶。
周勇现在的身份是上海商学院教授,专门教授实体零售业相关的课程。但教授不是他唯一的身份,再早几年,他曾受学院委派,去上海知名的农工商集团挂职锻炼,历任总经济师、副总裁。
这位自称“文能上讲台、武能下厨房”的学者,对上海的实体零售业和百货公司有着长期研究,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专访时,他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以下两组数据——
2015年,全国范围内主要超市和百货共关店138家;至2015年11月底,上海市内的中小型超市共关停店铺64家。
“淮海路太平洋也许只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周勇说,“其实在上海,包括百货公司、超市在内的传统零售业态,都面临巨大的冲击。”
此前,有舆论认为实体零售业的前景非常悲观,周勇却有完全相反的解读。
“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预兆,而不是经济衰退的预兆。与其晚死不如早死,所谓早死早投胎,老百姓需要新面孔。”周勇说。
在淮海路上,与太平洋百货临街相望的,是新兴实体业态代表之一的K11购物艺术中心。在一个工作日下午,晨报记者分别前往太平洋百货和K11,由此感受到的两商场人气鲜明对比,应是对周勇上述观点的有力印证。
“双12是个分水岭”
在普通消费者看来,传统零售业态的疲软,似乎就是在不经意间慢慢发生的衰败。不过,周勇向《新闻晨报》记者提供的数据却显示,2014年阿里的“双12”,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实体商业经营状况出问题从2006年就开始了,那一年全国连锁经营企业的总体销售额增长率首次出现下滑,从40%一下子下降到20%,之后就一直下滑,”周勇说,“电商对实体商业的冲击在最近三年逐渐增强,尤其是2014年12月12日。”
那一天,阿里巴巴首次推出“双12”概念,并开始向线下渗透,渗透的方式是消费者若在线下超市、商店用支付宝支付可获得减半补贴,上限从20元到50元不等。
“此前电商虽然来势凶猛,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0%的占比还是在线下,电商看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来线下引流消费者,”周勇分析称,“阿里巴巴的这种促销模式表面上对实体店有利,但是长远而言改变了顾客的消费习惯,把顾客从线下引流到线上。”
“实体商业的问题在于,一方面缺乏个性化经营的能力,吸引不到消费者,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和电商竞争,只能眼看着顾客被电商分流走,最终的结果只会是销售业绩和利润的下降,乃至亏损关门。”周勇说。
周勇进一步提供的数据,清晰地刻画出了这条衰变的曲线:
以超市这一业态为例,截至2015年11月底,上海市内的中小型超市共关停店铺64家,大型超市卖场当年共关停3家;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市内2350家中小型超市与200多家大型超市卖场的销售额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大卖场的下降幅度更大,降幅超过了5%。
零售业不会消亡
“上海也出现了实体商业关门的情况,但和全国相比相对较少,上海市内的超市与大卖场的关店数量并不显著。”周勇说。
但是周勇也承认,上海的传统实体零售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上海关店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上海零售业的国有成分较大,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以及对亏损敏感性不如民营企业。”周勇说。
周勇将眼下上海传统零售业态所处的状态,形容为“很尴尬”——“原有的店面不关掉,其他优质企业就进不来,这对消费者来说很不公平,应当充分竞争,”他说。
“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如果被证实关掉,在我看来很正常。百货以前是竞争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后来受电商冲击最厉害的地方,很多百货公司的专柜是‘二道贩子’,货是从批发市场进的,在百货公司设个柜,150的东西卖500,这样的百货再经营下去是不得人心的。”周勇认为。
已有舆论将实体零售业的窘境与萧条、经济衰退等词汇联系起来,有人甚至将其称为经济衰退的麻烦制造者,但是周勇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零售业不会消亡,关店只是换谁开、换什么开的问题,”周勇说,“零售业虽然在GDP占比上不算高,但这是一个与民生休戚相关的行业,它为民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居民生活和商品流通提供基本的渠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统实体商业关停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应向哪个方向转型,业内称之为“业态调整”,用俗话说,就是传统零售业这个摊子,到底如何“接盘”。
对此,周勇以与太平洋百货同处淮海路的“755号”和K11为例,认为这两家代表着零售业态的新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