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餐饮经营环境发生的巨变,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原料、人工等成本持续上涨,毛利大幅降低,固定成本显着增加,使餐饮进入高成本时代。
二是餐厅过去以“街头店”为主,现在变成以“店中店”为主,进入“圈养”时代。
这两大变化给餐饮行业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企业如果无视这些变化,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笔者从事餐饮研究、咨询已经十年了,经历了中国餐饮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海底捞等企业做开发选址的操盘、研究和咨询中,形成了一些成果和心得,现与大家分享,希望餐饮企业在“圈养”时代有所作为。
餐饮进入“圈养”时代
20年前,我刚来北京发展时,各种各样的餐厅大多数都开在街头。当时白塔寺有一条涮肉一条街,人们吃涮羊肉时大都奔这里。
由于给天歌羽绒服做企划方案,笔者跑遍了北京所有的百货商场,那时商场的数量远没有现在多,大都是国有的,政府还会从宏观上控制商场的总数量,以避免出现过剩。个别商场里会有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等快餐,其他类型的餐饮很少。因此,笔者把这段时间称为餐饮的“散养”时代。
现在的局面是:北京城区基本改造完毕,在新建或新改造的城区,想与过去一样在街头开一家独立餐厅,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经常听到一些餐饮品牌的开发经理报怨:现在找一个临街的店面太难了,其实这也是所有餐饮企业的无奈。
餐厅必须成为别人的店中店,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餐饮从街头开店的“散养”时代,进入了商场“圈养”时代。这固然有商场主动引入餐饮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餐饮失去了传统的生存空间,被迫进入商场。
此声明一下:“散养”、“圈养”绝无半点不敬之意,只是想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开店环境的变化。
认清店中店的特殊性
在“圈养”时代,店中店成为餐厅的主流形式。“店中店”也可称为“附着店”或者“寄生店”,一般不具备自己创造客源的能力,通常需要依靠其所附着的主力店及其周边的客流来给餐厅带来顾客。
目前各商场通常会把大面积餐饮放在地下一层或二层以上的高楼层,一、二层较少有餐饮。开在这里的餐厅既没有临街展示面,也没有临街独立的出入口,是名符其实的“店中之店”。经过多年的研究,笔者归纳出相比于开在街头的独立店,店中店的5个特性:
1、失去了独立的形象,成为主力店的一部分
店中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自我,这一点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如果主力店很有名气或档次很高,你会成为“开在XX着名商场里的餐厅”,成为一种荣耀。坏处是如果商场的形象较差,你也会为其所累。
2、餐厅的可见度、便利性通常会下降
除非能开在商场门口,有临街展示面或临街独立的出入口,否则店中店会隐藏在商场的某个楼层的某个角落,顾客很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找到,进出很不方便。
3、严重依赖主力店内及其周边的客流
店中店通常都没有临街的展示面,甚至没有临街的广告位,顾客不进入商场或者是经过店门口,就不会发现有一家餐厅存在,使店中店成为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主力店里。虽然大型店中店会有很多专门前来消费的顾客,可以不完全依赖商场客流,但既然付了高昂的租金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客流,显然是吃亏的。
4、特殊的客源类型和消费规律
由于寄生关系,开在商场里的店中店的客源主要来自商场内外的逛街购物者,如果周边有写字楼或居民区,还会有上班族和居民客源。不同类型、档次的商场贡献的逛街购物者的年龄、消费水平、消费偏好都不一样。这些规律与街面店大不相同。
5、经营方式受到限制餐厅
例如北京的商场营业时间多数是早9点到晚9点(夏季营业时间会所有延长),而二、三线城市的商场营业时间更短一些。店中店的经营时间会受到商场限制,比街头餐厅要短一些。通常没办法24小时营业,也不能经营宵夜和早餐。
了解主力店的特性
所谓主力店是足以独立撑起一个商圈的商业项目,通常是百货商场、大型超市、大型专业市场等大型商业项目。有些商场的招商人员会把面积大一点的餐厅、游戏厅也称为主力店,这纯属忽悠人。
在过去几年,笔者帮助海底捞等品牌做市场拓展咨询,考察过北京几乎所有的大型商业项目,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
区分主力店的性质非常重要,笔者在给餐饮企业做培训时反复强调:一个商场如果不能统一经营,就意味着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和统一的营销,往往会越来越混乱。一个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MALL),如果没有一、二个统一经营的品牌影响力很强的大型主力店(主要是大型百货店和超市,餐饮、影院、游戏厅等都不够格),很难发展起来。请记住,这是铁律!
识别商圈的类型
店中店的最大特点是失去了独立性,受制于主力店。而主力店存在于某一商圈,受制于商圈的特性。因此,我们有必须了解一下各种商圈的特征。
1、市级商圈、区域商圈、社区商圈
一个大型城市的商圈的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市级商圈、区域商圈、社区商圈。
市级商圈可以辐射整个城市,商场数量多,体量大。区域商圈可以辐射城市的很大一部分,至少有一个大型商场。社区商圈能辐射城市的较小一部分,通常是几个居民小区,以社区型商业为主,通常没有大型商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型城市通常只有市级商圈和社区商圈,没有区域商圈。从客流量来看,市商圈客流量最大,区域商圈次之,社区商圈最小。
2、成熟商圈、计划商圈、衰退商圈
商圈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是成熟度,据此可以分为成熟商圈、计划商圈、衰退商圈。目前全国各地的城市面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传统商圈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我认为成熟商圈的必备条件是建立时间不短于5年,且未来5年内不会有较大的改造。
计划商圈就是经规划的新商圈,但目前还没建设完毕,还不够成熟。
衰退商圈是指因城市改造或市场竞争等原因,在未来几年逐渐衰退甚至消失的商圈。
成熟商圈客流大,对餐饮企业的价值大,风险也比较小。衰退商圈并不常见。最难掌握的是计划商圈,这些商圈往往因为一、二个新商业项目而成立,如果这些商业项目成功了,计划商圈就会变成成熟商圈。如果商业项目不成功,就会“未老先衰”,变成衰退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