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即是心理战,零售更是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心理肉搏战。”
这是便利店先驱、7-Eleven帝国的缔造者铃木敏文印在其自述《零售的哲学》中文版封面上的话。作为全球最大便利店连锁公司的创始人,83岁的铃木敏文今年4月为了平息所谓“任人唯亲”的事件,决定辞职。不出意外的话,他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
但是,铃木敏文在过去40多年中做的很多创新,现在已经成为商界常识,在这本书中,他把关于零售的一切:选址、订货、销售、物流、管理……一一娓娓道来。读此书时,就好像听铃木敏文在茶室里不紧不慢地聊着自己的创业经历,你会不断地被他处理各种问题的想法所折服。
对于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来说,这些想法都值得反复回味。
一切从打破常识开始
“我们的敌人不是同行,而是随时变化的顾客需求。”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越少越对自己有利,但是,一旦没有了竞争对手,事业反而往往会止步不前。以零售行业为例,如果一家店铺的周围没有任何同业竞争者,那么顾客可能只是由于受到交通上的限制,无奈地进店消费,久而久之,店铺经营者将变得对创新失去动力。
7-Eleven的第一家便利店
铃木敏文在30岁时进入伊藤洋华堂,当时公司正面临着新店拓展的困扰。1960年代末的日本,每开一家新超市都会引起当地商业街的强烈反对,个人小商店担心会因此被挤压关门。铃木敏文为了寻求突破前往美国考察,随后发现了便利店这种业态,他和美国南方公司洽谈合作,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
1974年5月,日本第一家7-Eleven——也是日本第一家便利店在东京都江东地区开业。铃木敏文认为,大超市和小便利店完全能够和平共处,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之后因为其独到的经营手腕,使日本7-Eleven取得空前的成功,今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便利商店体系,并最后于1991年收购了破产的美国南方公司。
时至今日,像7-Eleven这样面积在60-200平米之间,全年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已经遍及全日本,总数超过56,000家,平均每百万日本民众拥有388家便利店。而且,2014年日本便利店的国内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10万亿日元,远超百货商场和药妆店6万亿日元的规模,仅次于超市(18万亿日元)。其中7-Eleven的销售额为4万亿日元,全家以近2万亿日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二,加上罗森,前三名便利店销售总额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对于如何运营好一家便利店,铃木敏文拥有绝对的发言权。他总结了便利店致胜三大关键:物流与信息流革新、单品管理以及分区高密度开店。
7-Eleven首次在日本实行了共同配送体制,按区域设立了集约型的配送中心。同时,赋予店主采购权,通过加强单品管理,即将经营焦点放到每一个单独的商品项上,鼓励店主小批量多次进货,降低库存,提高经营效率。
而在开店策略上,比起大范围开店,日本的7-Eleven则是在选择好的区域内贯彻高密度多店铺战略,这有利于提高店铺在区域内的知名度,创造地域品牌,也有利于最后实现小批量进货。
至于现在便利店中那些代收水电费、提供打印复印业务、24小时经营、自有品牌商品,实现信用卡结算等等服务最早都是由7-Eleven所实现的。
正是这些创新,使便利店不再是城乡中曾经遍布的那种“小卖部”,而是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消费者所追求的是品质
“不断地改善实体店铺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价值,因为这才是零售业的根本所在。”
铃木反复告诉公司员工,7-Eleven追求的永远都是“品质”二字。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感的产品无法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虽然让顾客形成冲动性消费的契机数不胜数,例如令人瞠目结舌的低价、突出产品新奇感或打造热门话题等等,但倘若这一切没有建立在“品质”基础上,终究会让顾客对产品的兴趣消失殆尽。
“桃子在冰箱内保存三小时最为甜美。”这句话被印在日本一家7-Eleven便利店海报上,以提醒顾客桃子要这样吃才最味美。作为顾客,往往很难抵抗这种入微的关怀。
在日本,便利店购买女性卫生棉、卫生巾等用品,便利店都会提供贴心的包装服务。店员会用像The Body Shop一类的高级纸张像礼物一样包装好,既更卫生,也防止尴尬。
即使是7-Eleven自家化妆品牌ParaDO,也被多国游客普遍认为是性价比十分不错的开架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