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实体零售年年过冬,闭店潮似乎还没有“退潮”迹象:从百货到品牌专卖、再到综合超市,一个个曾经辉煌的商业实体接连凋零。
关店似乎也已是众多企业老板们不得不面临的纠结抉择,这或意味着悲情退出,或意味着断臂自救,或意味着重心转移,或意味着斡旋调整。
创新,改变,转型,升级,颠覆等一系列的口号一声高过一声,然突围者甚少。究竟哪一条才是通往春暖花开的正道?不得不说,整个零售界开始变得茫然大于坚定。
“关店潮”其实是在“补课”
太平洋百货在全国曾有9家门店,多数位于各地繁华商圈,如今只剩下上海徐汇店及不夜城店。核心商圈身影消失,门店缩水,太平洋百货成为内地零售转型大潮中最先陨落的一批。近期全国范围内实体零售店又陷入了新的一轮“关店潮”,9月19日,北京亚运村飘亮购物中心宣布被收购,9月1日大连久光百货关闭,8月27日青岛阳光百货关闭,达芙妮上半年关店450家。
就在沃尔玛、家乐福、卜蜂莲花等零售业巨头都在关店收缩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19年的大润发之前一直保持着在大陆零店面关闭的“神话”。然而,这一19年的记录因为潍坊潍一广场店的关闭而被打破。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业店铺的营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被关店铺持续经营时间平均为6.84年,一二线城市占比超过八成。
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企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似乎说明零售的规模效应不再奏效,小而美成为主流。但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看来,零售业的基本规律——规模经营优势不会因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而改变。
裴亮认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水平远未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意味一个具有增长空间的机会点尚未被充分挖掘,而“关店潮”说明零售业正在“补课”。由于中国零售商由传统零售业进入现代零售业是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他们将发展重心放在了追求速度和规模上。这就导致此前的规模优势到了增速放缓、市场饱和阶段,零售商要保持高速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就在大企业频频关店的同时,一些区域连锁零售企业却呈现出良性发展。以内蒙古包头同利家电为例,国美2015年一年仅在包头就关店4家,苏宁关店3家,而同利则在零关店的前提下,创新性的开展异业合作,入驻红星美凯龙新开了1家高端商品体验店。作为当地区域连锁,同利家电占据了包头55%的市场份额。业内也一度有观点认为,中小型企业在未来10年会成为“突围黑马”。
“大企业频遇关店潮是因为店铺运营没有在快速扩张中同比提升,而传统的中小型零售商多数走区域性战略,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同一区域中,区域零售商的竞争优势反而强于连锁零售巨头。”裴亮如是说道,“但规模经营的优势——这个零售业的基本规律不会因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或者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规模化经营依然是零售格局的主要推动因素,即‘集约化发展’”。
困境中,重构零售新版图
造成目前传统零售业的困境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资本对零售业的兴趣下降、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零售业模式弊端渐显、成本增加四个方面。
电商对传统零售业冲击大,但不是唯一的冲击。百货行业的毛利率一般能达到25%-30%,但是净利率只能维持在5%以下。传统零售业出现营业收入和利润下滑是源于其经营模式和内部结构性的影响。所以重构零售新版图势在必行。
11月3日,由中国连锁协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零售业博览会即将在苏州举行。以“消费升级跨界融合重构零售新版图”作为会议主题。“最大胆的推测是,未来10年主流零售业态也许是2.0的升级版大卖场与社区商业相融合的复合业态。”裴亮提到。
重构零售新版图,首先是指“业态重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在过去十几年都是市场老大。但已然不适应目前消费者要求品质、便利等消费偏好和市场竞争新格局。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大卖场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它或许会以全新颠覆的2.0版本归来,也许会出现全新的零售业业态组合,这就是业态重构。其次是跨界融合将成为趋势,跨界融合从外延意义上讲是指各个传统业态聚集在一起如何合作,从内涵上来讲就是一个零售商如何从自身实现全渠道。
在裴亮看来,此前大卖场的重要优势是一站式购齐,但在电商的冲击下早已不复存在。因为大卖场的SKU数最多为几万个,可电商甚至会达到几百万之多。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电商已经完全替代了大卖场。
“因此大卖场业态必须重构,业态特征应该会有根本性变化。比如在商品配置,调整经营品类与服务方式等方面,要知道以前的传统大卖场服务不足的。”
现在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零售商有了精准定位客群需求的能力。所以未来的2.0升级版大卖场必然需要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中嵌入更多的个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