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改掉大企业的傲慢 光靠消费者吐槽远远不够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12-03 13:24:04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星巴克的“中杯烦恼”再次引发关注,有消费者在网上给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写公开信表示,让其深感不快的是,作为熟客,在点单时被服务员连续两次要求确认“你确定是中杯吗”、“中杯是我们最小的杯型哦”。这名消费者希望再次走进星巴克中国门店时,店员可以不怀疑自己的杯型选择以及不要过度推销。

  在中国,这不是星巴克第一次遭遇“中杯吐槽”,网上曾经流传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知名网络人士罗永浩在星巴克点一杯中等杯型咖啡时的遭遇,罗永浩认为自己所持有的基本生活常识在星巴克被羞辱了。桌上明明只摆三种杯型,为什么非要把最小款叫做“中杯”,把中间大小的叫“大杯”,把最大的叫“超大杯”,逻辑何在?这违背的显然不止是罗永浩一个人的基本常识。

  在实际生活中,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的人并不在少数,很多消费者发现自己“不明就里”买回的大杯咖啡可能根本喝不完。也有人为星巴克辩解说,这家店可能还有小杯,只是通常没有摆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从四种杯型中抽去小杯留下三种杯型,强迫消费者接受其中最小的杯型为“中杯”,仍是一种经营者的傲慢。过于强推自己的标准,也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中杯烦恼”屡遭吐槽,可是星巴克依然我行我素。难道星巴克店员真的分不清中杯和大杯吗?为了解释“大杯、中杯和小杯”,每次服务要额外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多少?作为全球连锁的咖啡企业真的不能融合中国本土的认知习惯?多数网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在作怪。

  曾有媒介做过调查,按照一家星巴克门店每天接待300名左右的客人、服务员推荐成功的比例为10%来计算,每天会有30名客人增加消费额,按每个客人都增加最少的升杯消费3元来计算,一个门店一天的销售额可以增加90元。星巴克公开的信息显示,2015年在中国的门店超过2000家,以此推算,光这一项一年能增加的营业收入就达6570万元。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星巴克大陆店此番“文字游戏”显然增加了利润,但赢得了利润,却可能会失去口碑,在这场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中,最终换来的或许是消费者“用脚投票”。

  关于此话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做出了点评。

  赵萍:其实大和小是相对的概念。在美国本土,星巴克最初只提供两种杯型,相应的英文是Short和Tall,用中文翻译成矮杯和高杯。中国人习惯用大、中、小来形容容量,但中和大都是相对于小而言的,而星巴克中国门店一般没有公开展示过什么叫小杯,就只有三种杯型,即Tall、Grande和Venti,容量分别为355毫升、437毫升和592毫升,因此,顾客会理解为tall就是小杯,而且很多人点单时会直接说要小杯。无论点的是小杯还是中杯,绝大多数顾客都有过被店员要求反复确认的经历。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字游戏,将Tall译为中杯、Grande译为大杯、Venti译为超大杯,无非就是让消费者感觉花这么点钱就买到了超大杯,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样的文字游戏背后,星巴克的目的就是为了追逐利润。

  有资料显示,一杯美式咖啡中,除了水就是浓缩咖啡,传说中的小杯以及常见的中杯、大杯和超大杯这四种杯型的浓缩咖啡含量分别是一杯、两杯、三杯和四杯。在制作传说中的小杯时还是会做出两杯浓缩咖啡,如果顾客点小杯,另一杯浓缩咖啡必须得有另一个消费者同时点才不会浪费。对于含牛奶的咖啡饮品而言,如拿铁、卡布奇诺等,其实传说中的小杯和中杯所用的咖啡分量是一样的,又只用了所做两杯中的一杯。为了把做出的两杯咖啡同时卖掉,星巴克当然特别希望顾客选更大的杯型,减少浪费。

  但实际上,喝咖啡并不能只算经济账。加拿大卫生部发布的官方指引表明,人体平均每天摄入咖啡因的安全值是400毫克,在这个范围内,咖啡因不会引起焦虑或是心悸等问题,如果摄入量达到10克,人体可能会相当危险。虽然喝咖啡和喝酒一样,有的人能接受的量大,有的人量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大杯型的,也不应该因为便宜就选择大杯型。英国食物标准局也有相应的规定,怀孕女性咖啡因每日摄入量应低于200毫克,十岁儿童则应该保持在75毫克以下。

  星巴克之所以不停地询问消费者来确认杯型,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有一定程度的过度营销。过度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完成销售目标,采取正常的甚至不正常的手段,使顾客的消费超出其购买能力或是购买愿望,以较少的钱买了超出意愿的商品,消费者是不情愿的。

  这是传统营销的典型方式,除了星巴克,其他外资咖啡企业同样存在确认杯型的问题。而一些洋快餐更是过度推销的鼻祖,在顾客点单时,必然要推销其他套餐或是新品。根据观察,中餐虽然也会推销,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次。而在一些洋快餐企业,小杯换大杯、点套餐送礼物等形式的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基本都是四、五次,有时候甚至会更多。这种过度推销必然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甚至是尴尬,使消费者感到点小份是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没面子。

  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餐饮行业,在一些服务行业如美容美发、汽车保养等,过度推销的问题也非常严重。过度推销虽然能带给企业短期的利益,但实际上会使企业声誉受损。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虽然也会考虑利润目标,但会更多地考虑到消费者的感受。有些中餐企业通过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而获得其好感,如向消费者提示所点餐量已经足够等。有些企业甚至以推出半份剂量的方式,使得消费者可以点更多种类,既有利于营养均衡,又兼顾适度消费,还会减少浪费,减轻对环境、资源的整体压力。

  我认为,客户满意才是企业的长久盈利之道,过度推销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本土化等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在服务方面也有必要向中国的餐饮企业适当地学习,认识到让消费者满意才是经营的王道,将消费者的满意度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而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来源:央广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