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具体的经营方式会更趋于多元化,或者说未来的零售业态将不能够简单的根据“商品构成”或者“商圈属性”来判定,比如无印良品的业态在标准的业态分类中虽然很难找到对标标准,但不能否认它的成功之处。
社区商业因为需求刚性,小体量,风险可控,温情便利,可深入社区生活圈具备线上商品与服务植入的想象空间等优势。目前已作为城市活力的毛细血管网,快速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社区商业的投资模式、业态规划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已打造成型,甚至成为住宅社区标配。该品类的竞争也迅速从草莽竞争格局升级至产品线竞争的局面。甚至可以说,社区商业反潮流已经兴起,所有社区住户都跳不出“生活最后一公里”的圈子,商家与顾客拥有无缝对接的近距离优势,使社区商业更易衍生出符合主流趋向的一站式消费模式。
那么,社区商业会不会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力业态?裴亮代表行业主流意见给出的说法似乎更加客观冷静。
他认为,虽然社区商业被公认为零售业最大的全新机会点,但做的成功,做出规模的商家很少。社区商业与大卖场应该是一增一减、一个调整一个强化的关系,这也是未来零售业的重中之重。关于未来主力业态最大胆的推测,可能是2.0的升级版大卖场和社区超市会相互融合成一种“解决消费者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和便利需求”为主要核心价值的业态。因为互联网时代下生活超市里的食品,特别是生鲜食品,其实是电商不具备任何优势的商品品类。
线上线下最宜合作而非“扩张”
不管是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还是国内A股零售上市公司,以实体店为主的传统零售企业依然呈现出低迷状态。面对实体零售市场普遍低迷的现状,传统零售企业纷纷出招转型,通过涉足电商、跨界合作、抱团取暖等方式寻找新的出路和增长点。
国内零售商如大商股份、步步高、大润发等实体零售商相继开启线上平台,天狗、云猴、飞牛等;银泰、苏宁先后与阿里巴巴展开战略合作,永辉牵手京东,万达则联手腾讯、百度及苏宁进行线上线下渠道探索;另外,与保税区合作抢占海外购市场也是一个重要趋势,银泰西选、金鹰购等跨境电商体验店的火爆便是很好的案例。
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百货、超市受经济下行、成本上升以及互联网冲击的影响,整体表现低迷,转型仍任重道远,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电商仍会给线下零售造成严重分流、冲击。
“实体店做线上是必然趋势,但具体方式应该有所斟酌。如果零售商缺乏自有商品,那么线上业务应该注重服务而不是做销售,即形成为实体店打配合的模式。
如果零售商拥有商品,那么涉足线上就应该做到同价,同库存,同服务,成为与实体店并驾齐驱的零售双渠道。”裴亮提到。也就是说实体店做线上应该形成两种方向,一是以服务为主导,二是以全渠道为主导。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化应该被摒弃。因为平台化格局早已形成,阿里巴巴、京东和几家垂直电商几乎瓜分了平台化电商所有的市场份额。
线上品牌是否要进行线下扩张?也是很多互联网品牌的管理层都会发生分歧的一个问题。有的人说暂时不会去开线下,有的人则坚定地去了线下。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曾表示说,“我个人觉得零售全渠道肯定是未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原因很清楚:消费者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而且得益于移动支付带来更好的服务,全渠道的展开也更为简便。”
对此,裴亮谈到,电商涉足线下,虽然有三只松鼠开设实体店,当当网梅溪新天地体验店等案例。但从投资规模来讲,不能称之为现象。“我认为线上平台开线下店容易被放大,将个案谈成一个趋势。并且此前已有多家电商开线下店,主要解决消费者体验问题。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常规做法。”
应该说线上下一步大规模涉足线下更多是投资行为,并不会对零售业格局产生影响。因为线下总体已经饱和,所以电商开线下店不应该被倡导。线上线下应该选择合作,比如阿里巴巴投资肯德基,银泰等案例。
所以从业务协同到资本融合可能是未来线上融合线下的主要方式。电商没有能力做线下,还是需要实体店从业者操作。
不过,裴亮认为“实体店反攻电商”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直是电商在破坏市场的游戏规则,比如大额倾销式补贴,避税等破坏,所以只能期望电商加强规范运转。目前国家对于电商避税、价格等问题,不断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实际上就是让电商和实体店在共同规则下公平竞争。
裴亮同时也告诉媒体记者,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消费市场结构产生变化,但供应过剩却是零售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世邦魏理仕做的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全国17个重点城市的商业地产供应量还要增长50%,这将会造成实体商业的过度竞争和分流,并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作者: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