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想,这要是允许把我这个搭配穿模特身上,或者旁边要是有小孩穿上,拍个照片贴到他们店铺里,我相信,我的成就感和对这个品牌的好感度,都会大幅度增加。虽然没有,但我却发现了实体店激发用户需求的路径——互动。这与章燎原的实体店设计思路是一样的,看看他们的设计,不仅有视觉冲击,还有互动,顾客用杯子可以接到大管子里的零食。
尽管这个互动还不是让用户发挥潜能,却也是让他们动了动手指。这已经不容易了,类似零食、服饰、百货、日杂品类,能有让用户互动的点本来就很少。所以,虚拟业态有互动,而且凭借互动发展神速,实体业态也可以互动,且不说借助于互联网,单是纯粹的店内,都可以互动,就看你有没有想到。
很多人说,躺在家里看着直播,就把购物给办了,腾出的时间去看看书,去旅游去娱乐。这事听起来有道理,但真正做这件事的人,人生得有多无聊多灰暗?一个阳光、健康、活泼、快乐的人,会一天天的憋在家里看直播?会天天用VR看虚无缥缈的东西刺激自己?
所有的事情,做多了,就会逆反,直播看多了,你也会想换一种活法,纯粹的虚拟业态,是反人性的,需求的丰富性体验的多样化才是人性的根本追求。更何况,很多人把逛街购物本身就当做娱乐!
开实体店,需要啥绝活?
既然线下是必须,那么为什么实体店天天有关店的消息?电商也天天传出倒闭的消息,这不是业态的问题,是企业竞争力的问题。
跟章燎原和赵迎光截然不同的茵曼创始人方建华好像是个实体店的忠实爱好者,开实体店三进三出,屡败屡战,去年更是提出三年内要开设一千家实体店的目标。
他们最近开始的门店,走文艺路线,好像老方本身也是文艺青年,跟老赵和老章都是系统型思维不一样,老方想走情怀路线。他们的实体店设计,也是文艺风格,但有几句话,不吐不快。店铺设计的文艺风格既没有门槛,也没有竞争力。文艺调性这种东西,不是你摆个花花草草,放几个复制艺术品就有的,更何况,文艺还要和零售结合起来。
单纯摆卖的零售店,竞争力在降低(我就特别不喜欢说这个做法要死,那个方向活不了多久),这是业内共识,但也不代表你加上一点文艺风格就可以开辟新道路。尤其是文艺方向,那是需要跟用户深度互动的,店内如果没有互动环节,恐怕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够,那么实体店做品牌的诉求,就会落空。
不幸的是,当方建华去年提出要开始一千家实体店的时候,就已经表明了自己开设线下店的目的,更多的是要销量。赵迎光和章燎原都说了,这个目的是不现实的。但,电商品牌去线下要销量真的不现实吗?硬性理由很多,房租贵,人员贵。现在那些实体品牌,之所以能起来,无非是当年房租低,所以能养几年,现在房租这么贵,养不起啊,一年都很难坚持。
那咋办呢?
从大的层面来看,靠一个个开店来盈利,是属于慢活,但是,若能找到开店的势能才好,就像章燎原一样,开一个芜湖店,让全城的人都知道了,若是真的能做到一年一千万的销售额,这个实体店品牌就具备了很大的势能,加盟者会很多。(当然,若是这个门店长期亏损,或者并没有明确的数据显示这个门店对线上有贡献,也就是他们说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结合点,这个实体品牌就没有势能了。)
这个势能,落实到运营的地方,就是店铺管理能力和系统支撑能力都成熟了,产品能力没得说,无论是三只松鼠和茵曼,还是韩都,都很不错了,但线下开店,是另一套运营体系。
从小的层面来看,在运营策略上,体现电商的基本精神:互动与更新。以购物中心业的朝阳大悦城的更新为例,我发现他们在更新方面做得太厉害了 ,最基本的商品更新,是通过换店铺来体现的;娱乐更新,是通过不断的展览来实现,各种文化风格的IP不断出现在他们这里,每周去,都会发现不同。
原来的实体店,更新太慢了,永远一个样子。虽然大悦城这种平台零售与三只松鼠这种品牌零售不一样,但基本的逻辑是一样的,互动与更新,如果做不好,坪效就有危险,实体店就有困难。当然,不同的品类,不同的玩法,只不过,我们需要明白各自的目的,互相开店的惨案之所以不断,就是因为你只是逃避自己的困难而已。
你有啥看法呢?也欢迎你说说,但是,别总说“电商与实体,谁都死不了,各有各的活法”这种没用的话,说说案例吧,说说你见到的做的不错的故事吧,这样更有参考价值。
(调戏电商 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