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为何日本料理晋升世界第一 中国美食却只排57?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8-18 17:37:13

  聊起美食,身为中国人当然以中国菜为豪。五千年细煮慢炖出的不仅有八大菜系还有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以至于现在问好寒暄都以:“你吃了吗?”打头阵。

  对食物的眷念,有谁还能比得过我大中国。但突然有一天,日本料理崛起,来得措手不及。

  数据胜于雄辩,中国美食输给了日本?

  国际乐施会发布了一项全球民众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600多种不同食物中,“舌尖上的中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排名世界57位。

  2012年版本的《米其林指南》,日本取代法国成为世界上米其林三星餐馆最多的国家,获誉世界美食之都,而2016米其林才刚刚登陆上海。

纪录片《松下奈绪 四季的飨宴 京都料理》截图

  就凭这些数据,你说中国美食输给了日本?但仔细一想,确实说起食品,脑海中冒出来的新闻多少有那么点让人担忧。

  而这个时候,看到的日料是这样的,高端、精细是代名词。

  中餐与日料的五个对比:

  日料注重食品安全,中餐还有很长的路

  首先,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味道。从最基础一环食材上而言,不得不承认,食品安全问题是这起跑线上的绊脚石。

  日本因牛肉问题,曾不惜和自己的主子美国闹翻脸。为了生产昂贵的神户牛肉,神户牛每天只喝札幌啤酒,听古典音乐,并享受专人按摩,这样才能产出入口即化绝不塞牙的牛肉。

  难道日本就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总有人为钱走险,总有人为钱不负责任。1955年森永牛奶砒霜中毒事件、1968年米糠油症事件以及毒大米、放射性牛饲料等等食品问题也存在于日本。但前两个事件直接促进了日本食品安全立法的诞生,疯牛病之后则建立了检测体制,追踪全日本国产牛肉的流通。

  目前这种体制还运用在蔬菜上,你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蔬菜标签上的二维码,查询到它的品种,种植方法,甚至查询到栽培者。

  相较日本采取的集约化管理方式和完善的食品安全体制,我国在食材安全上,还有不少路程。

  日料轻加工重原味,中餐重加工重口味

  到美食的制作环节,日料是消极的烹饪方式,加工少,一切美味都依赖于原材料。而中餐是积极的,多种制作方式和配料,可以让简单的豆腐有千百味道。

  中国菜重加工后的味道。有炒、蒸、煮、煎、烤、腌制等等各种丰富的制作方式,把多种食料混合一起,快速加热,让单一的味道变得丰富多彩。在湖南湘西,家家户户将肉类腌制,熏烤,制成特色腊肉与腊肠。肉类到了中国大西北,通过自然风干,有形成有嚼劲的肉干。

  日料的精髓更偏向于食材的原味、美味,就像日本料理家神田裕行的烹调哲学就是“真味就是淡味”,所有做法都是在凸显食材,因此必须以最严苛的条件挑选最佳食材,完全掌握食材产地、种植法、捕鱼法、离水时间、冷藏过程等每一步骤,以求精准呈现食材最佳风味。

猫饭上刨制的薄片是煮熟后历时一个月多次烟熏烘焙的上好鲣鱼

  追究这两者差异,引用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在《中国料理与京都料理》的一段:中国料理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不仅仅只停留在追求食道之乐趣这一层面,另一个成为推动其发展、发达原因是食物的不足。例如鳜鱼,在日本要鲜美更多,这一点上,似乎离海越近,料理就越不发达,也就是说,海边食材丰富,不用在料理上下功夫。而且中国料理往往会用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作为食材,例如蟾蜍。

  确实有一定道理,一方面古代、近代中国相较其他国家,人口较多。并且经历长时间战争,造成人均食物资源少。

  另一方面,近现代之前,国人主要集中在内陆活动,食物的新鲜度不足,所以开发各种食物加工措施保存味道。但随着中国人口迁移,沿海城市的发展,对食物制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重庆火锅

  除了重口味的菜色,其实中国也是注重选料的,精刀工的鲁菜,清炒浅煮的粤菜,原汁原味的扬州菜,西方人对中国美食的辛辣、重加工的刻板印象也影响了中国美食在世界的排位。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