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做的全都卖”:全产业链的商业价值开发
当公主们赢得了全球的共鸣,小女孩们都怀着“成为迪士尼公主,穿着金拖鞋,那就都是好日子”的想法,迪士尼发现女孩们的“公主梦”正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商业金矿。
女孩们喜欢漂亮的小玩意,她们内心渴望自己能用各种小玩意把自己打扮得如同迪士尼公主一样迷人。公主系列便针对女性的消费品市场,推出了各种品类的周边商品,一开始是儿童玩具、图书、服饰、家居物品,然后是和时尚品牌、珠宝品牌、高端设计师合作,推出单品、手袋甚至礼服、婚纱。
公主系列成为继“米奇”和“小熊维尼”后,迪士尼王国的第三吸金大户。截至近年,公主们已从无数姑娘手中卷走了近百亿美元,全球市场则遍布着上万种、高中低定价的“公主物件”。
迪士尼凭借自身强大成熟的IP链和商业开发模式,为公主系列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巨大可能性。从利用人物形象的影响力吸引人们到乐园游玩的门票收入、到片中主角的衍生品,以及相关游戏开发等,都完美地把电影的无形文化转化为有形的财富。公主系列为迪士尼创造的巨额收入,其核心就在于迪士尼不仅牢牢拥有影片全面的版权,而且有近乎完备和多元的版权开发、授权平台。
芭比娃娃:一成不变的美女终遇“中年危机”
同样是针对女孩市场的标志性品牌,与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强劲势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备受冷落的“前玩具界宠儿”芭比。
扎一头马尾,身材高挑又时尚的芭比娃娃是许多80、90后女孩的童年梦想,因为它曾用拟人化的形象和粉红妆扮满足了许多渴望一夜长大的小女孩们对于“做一个大人”的想象。
创立于1959年,芭比问世初期的宣传口号是“I Can Be…Barbie”。美泰试图向孩子们及妈妈们暗示芭比是一个可以被认同的成年人,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女性榜样,而不单单是原来娃娃游戏的照料和玩伴传统。这个隐喻的妙招曾为芭比创下每秒钟售出2个芭比娃娃的世界纪录。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套价值观和营销手段竟沿用至今。只有性感与美貌、缺少新故事的芭比已经不能再吸引女孩子们的兴趣,认知度越来越低。
尽管芭比在这些年间尝试过上百种职业形象,但无论形象如何更新,始终凸显出一个“老问题”:无论任何职业身份,芭比的主要工作始终是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犹如一个粉色的玩偶。与迪士尼每个公主均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不同,芭比所谓的职业变换实际上只是服饰上的变换,并没有真实的故事线。而芭比的日常生活依然只是梳妆打扮、然后和完美男友到处谈恋爱。
这样的女性形象更是引起了广泛女权主义者的不满,认为“芭比鼓励了一种对美的不现实期待,这种美建立在一系列狭隘的理念上——白净、高挑、没有体毛、胸部丰满,而不是善良、智慧、自信及崇尚运动竞技。” 更有家长直言芭比“浅薄”,甚至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落后的文化理念导致芭比近年来销量不断下滑。截止2015年末,连续第八个财季出现两位数降幅,57岁的“不老女神”芭比也难逃中年危机。为扭转芭比娃娃销售颓势,美泰近年来尽力守住其在女孩玩具市场的地位,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为芭比创造与时俱进的新形象。
今年,美泰公司推出了全新Barbie Fashionistas系列芭比娃娃,包括高挑、娇小和健美3种新体型,同时还可搭配多种肤色、瞳孔颜色和发型。与过去标准版芭比身型比例往往瘦得不切实际的“理想”身材相比,更接近现实女性的形象。
为了触及全球更多领域的消费者,美泰之前还发布了“世界风情”系列芭比娃娃,集合墨西哥、中国、印度以及荷兰等国家的不同风格的造型元素。
为了丰富芭比的人物精神内涵,美泰推出了名为“You can be anything”的营销活动,广告中5位小女孩分别以兽医、大学教授、橄榄球教练、职业女性和博物馆导览员身份出现,改变芭比娃娃过分注重外在形象的印象,加强人物的自信、独立、智慧的职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