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联商网大会和云栖大会上,联商网和马云同时提出的“新零售”说横空出世。瞬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纯电商时代即将结束的论断,着实让实体零售的小伙伴们兴奋了一把,也让身处寒冬中的实体店似乎又看到了一点希望。于是,现在人们谈零售时,言必称“新零售”,好像未来已扑面而来,纯电子商务也已踏上消失的不归路!
然而,究竟什么是“新零售”,作为实体零售的重要业态之一,百货店要怎样才能实现线上线下和物流的有机结合?本文试图从供应链角度剖析,理性思考百货店实现“新零售”的困境和难点,并试着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思路。
一、现状
百货店一般以专柜形式与品牌商建立合作关系,即通过销售分成方式与品牌商形成利益共享。前些年,许多百货店不但“门难进,脸难看”,更设置数额不低的“保底”,一旦不达目标,品牌商还需要通过“买单”来保障百货店的收益。长期的利益博弈,造成百货店和品牌商的关系日益紧张,一旦百货店业绩下滑,品牌商就会出现不再买账,乃至主动撤柜的现象。
基于这样的合作关系,百货店如何才能实现线上线下和物流的有机结合?让我们从百货店的供应链现状进行解析。
在销售活动管理过程中,绝大多数百货店与品牌商在商品管理环节实际处于“脱节”状态。即:由百货店提供场地,组织促销,提供统一收银;由品牌商负责商品维护和库存管理,并配合百货店的促销。双方职责界定清晰,井水不犯河水。多年下来,百货店长期不掌握商品信息,不拥有商品所有权,导致对顾客的需求无法精准把握,“二房东”的经营模式在商业地产供大于求的环境下,经营出现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百联、王府井等行业领先企业都提出了“深度联营”、“单品管理”的概念,希望深入参与品牌商的商品维护和库存管理过程,从而及时、全面地掌握商品销售信息,再通过与自身CRM系统进行数据交叉分析,更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为提升百货店经营效率,带动业绩回暖创造条件。
二、危机
百货店与品牌商在商品管理上的“两张皮”关系,决定了双方在信息系统上完全不同的管理思路。
百货店采用POS集中收银系统,仅是希望将品牌商的销售进行统一管理,为“保底”销售提供保障,并通过销售账期的方式,合理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因此,百货店对品牌商具体出售什么商品,怎样出售商品并不关心。所谓ERP,前台往往是扩展版的POS收款系统,并通过“大类码”入账记录销售。
品牌商虽受制与百货店,但却不能像百货店一样采用粗放型的“大类码”管理,他们采用的恰恰是管理精度极高,对SKC及库存均进行严格管控的ERP系统。在通过百货店的POS系统记录销售的同时,品牌商的人员还需要在自己的ERP系统中进行“进、销、调、存”各环节的操作。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发现,由于品牌商拥有商品所有权,许多成熟的ERP系统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管理,将线下门店销售与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线上电商平台实现有机结合,“线上下单、门店提货”的“新零售”模式,对品牌商来说已是水到渠成。
在仔细平衡收入与成本后,一些精明的品牌商已开始选择性地关闭部分百货店专柜。对地段好、业绩有保障的门店,在开展线下销售的同时,为线上订单提供发货业务。一旦这种做法扩展,百货店将彻底沦为品牌商的线下仓库和电商平台的试衣间,对业绩日益下滑的百货店来说,将进一步丧失博弈的主动权!
三、困境
其实,业内有识之士早就看到危机所在,并一再疾呼,希望百货店能尽快通过“单品管理”和“买手自营”实现自我救赎,然而真正付诸于实践,且取得成效的企业少之又少。
为什么要实行“单品管理”,一般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单品管理”可以为百货店注入电商基因,没有“单品管理”,线上线下融合将无从谈起。
二是,“单品管理”才能收集到精准的商品信息,没有“单品管理”,百货店将错过“大数据”浪潮。
然而,在既不拥有品牌所有权,也不掌握商品库存的情况下,百货店想推动“单品管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详细分析可参见《实体店O2O“短板”及解决方案》。在推动品牌商商品上线销售过程中,又再次遇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