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是什么造就了Monster Beverage等伟大的食品企业(2)

来源:综合 时间:2016-11-18 17:09:11

  二、Chobani:美国希腊酸奶品类缔造者与第一品牌

  Chobani成立于2005年。2007年它推出希腊酸奶 – 纯天然,不含防腐剂的脱乳清酸奶。同期,希腊酸奶在酸奶整体市场中份额不到1%。5年后,Chobani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被 FasCompany评为全球最具创新50家公司之一,创造了美国零食史的一个奇迹。2012年巅峰时期,Chobani占美国希腊酸奶市场近60%份额。

是什么造就了Monster Beverage等伟大的食品企业

图5 2010年-2015年,Chobani在美国希腊酸奶市场占比,来源:华尔街日报

  财务数据(2015/12):

  估值:$ 30-40亿

  财年收入:$ 16亿

  市场份额:Chobani占美国希腊酸奶市场约40%,整体酸奶市场约20%

  2007年,希腊酸奶在市场中份额不到1%。5年时间内,希腊酸奶领域销售从0增长到10亿美金,2014年后增速放缓。主要渠道为线下零售店和连锁超市。

是什么造就了Monster Beverage等伟大的食品企业

图6 Chobani2007年-2015年销售额增长,2012年上市五年缔造销售额10亿美金神话

  目前美国酸奶市场近80亿美元,希腊酸奶的份额占比36%,Chobani则占有美国整体酸奶市场份额将近20%。

是什么造就了Monster Beverage等伟大的食品企业

图7 2010年-2015年,美国希腊酸奶及整个酸奶市场市场规模

  希腊酸奶与传统酸奶相比的特点:

  蛋白质:比普通酸奶高一倍;高蛋白质能提供热能,使人体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脂肪:饱和脂肪高于普通酸奶,但其中有脱脂产品;

  碳水化合物和钠:比普通酸奶低一倍;

  口感:比普通酸奶更粘稠。

  Chobani在五年时间创造零售奇迹,我们认为有以下主要驱动力:

  1、虽然美国酸奶市场是成熟市场,但是市场中的酸奶普遍又稀又甜,存在差异化机会。

  Chobani希腊酸奶独特配方的出现,抓住了消费者想要吃的美味又更健康的痛点,在酸奶大品类中找到差异点,进行了差异化升级,并脱颖而出;

  因为健康与美食的兼备,希腊酸奶不仅在总体酸奶市场占比从不到1%增长到近40%,而且成为美国酸奶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Chobani早期净现金流全部投入供应链,生产完全掌控,完全按照希腊酸奶品类特性打造制作流程,支撑销售快速上量。

  保持酸奶从生产到货架都属于自己的工厂,拒绝外包,数年内生产设备及仓储空间规模化至支撑周产量数百万瓶;

  公司得到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建新工厂,长期来看边际成本更低,随着供应链效率提升,同样定价不变获得的毛利水平不断增高;

  早起的供应链投入支撑Chobani迅速壮大,后来又反过来通过拥有规模效应,提高供应链效率,新品类供应链必需重塑流程,让后来进入者处于被动位置。

  3、Chobani纯靠线下销售,受益于美国线下零售连锁化发达。

  中美零售渠道的核心区别:在连锁发达的美国,创业公司可以通过线下渠道迅速铺开销售渠道覆盖全国,在区域割据、终端分散的中国,线下速度必然受限,互联网是快速发展的几乎唯一可能性;

  产品自成立开始,坚持进入主流超市以及杂货店销售,拒绝专售“健康食品”的特殊渠道;Chobani价格低于1.5美元,这比美国传统酸奶的定价要高一些,但是远比美食商店售卖的欧式酸奶便宜;

  起步初期品类及产品的认知度均不足,通过主流渠道与消费者大量接触的场景而弥补,逐渐进入主流消费视野,建立消费者认知;

  抓住消费者“想要吃的更健康”作为产品定位,利用极富创意,吸引眼球的广告加深消费者印象,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扩展品牌内涵。

  三、绿山咖啡:过去十年比星巴克增长更加迅速的咖啡企业

  绿山咖啡(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 1981年成立于美国,在实现公司转型之前,绿山咖啡的主营业务是出售咖啡豆。2006年,绿山咖啡收购了发明胶囊咖啡机的克里格公司,获得其单杯咖啡机及K杯业务,成为绿山咖啡业务最重要的转折点。同一时期,绿山咖啡股价3美元左右,2011年9月为111美元,5年间累计涨幅达到36倍。2015年12月,被德国财团以139亿美元估值收购。

  财务数据(2015/12):

  收购价:$ 139亿

  财年收入:$ 47亿

  市场份额:占胶囊咖啡机市场80%

  如今,美国有三分之一家庭拥有胶囊咖啡机。在北美的家庭和办公室,每天都会消耗掉300多万个K杯。绿山的销售收入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来自于直接向办公室销售咖啡。

是什么造就了Monster Beverage等伟大的食品企业

图8: 绿山咖啡发展史一览

  在美国,有着成熟的咖啡消费习惯。60%的美国人每天喝咖啡,平均每天喝1.85杯咖啡,每年在咖啡上的人均消费约320美元。在这样一个巨头林立的成熟市场,绿山咖啡何以能够迅速崛起,一度成为市值超过星巴克的咖啡公司?

  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值得考虑:

  1、通过小的技术创新解决用户痛点,改变用户习惯,形成咖啡饮用方式新的入口。

  胶囊咖啡诞生之前,喝咖啡主要有以下方式和痛点:

  速溶咖啡(口感差)

  咖啡店(需外出,受限于特定场景)

  传统咖啡机(清洗、称量操作麻烦)

  绿山咖啡1998年投资并于2006年收购的克里格公司,通过发明单杯咖啡和胶囊咖啡机,解决以上咖啡饮用过程中的痛点:

  K杯+胶囊咖啡机制作流程定位:“不用磨咖啡豆、不用称量、不用清洗、杯底无残渣、每次正好冲一杯,而且从来不用掂量是否放多了材料” ;

  K杯+胶囊咖啡机解决了传统咖啡的痛点,成为咖啡新的入口。

是什么造就了Monster Beverage等伟大的食品企业

图9 K杯:果冻大小,置入专用咖啡机,按下按钮后,咖啡机会精确控制水量、水温和压力,冲出一杯咖啡,一次性使用,来源于网络

  2、核心消费场景清晰(办公室),渠道专注,从而避开星巴克等巨头竞争。

  1998年,绿山关闭了所有零售店,改为与批发商合作,进驻了埃克森美孚加油站和Stop & Shop便利店;

  早期还进入了史泰博北美600家办公用品超市,并进入其邮购目录,通过这个渠道输送超过45万公斤的咖啡;

  后来,绿山公司又进入美国东北地区数以千计的办公室,大多数企业都很乐意安装绿山的咖啡机,因为这有利于避免员工以“办公室咖啡太难喝”为由溜到外面去喝咖啡。

  3、培养了用户在室内消费“单杯咖啡”的新习惯后,绿山咖啡还建立了以“one-cup”为核心的行业标准,将生态布局到单杯饮品产业链上下游。

  克里格的胶囊咖啡机不仅仅可以冲出咖啡,还自立成单杯的平台形成生态;

  雀巢、可口可乐等计划推出”ONE-CUP”果味固定饮料也可以放在绿山的咖啡机上使用,一次性可冲出一杯果汁或可乐;

  适用于胶囊咖啡机冲泡的“K杯”成为行业标准,合作伙伴需要为每个K杯包装支付6美分的许可费。

  4、如同吉列“剃刀-剃刀片”商业模式,绿山运用“咖啡机-K杯”商业模式

  2008年,绿山售出98万台咖啡机,10亿个K杯;

  早期每台咖啡机仅售100美元左右,不盈利,如同吉列在剃刀销售不盈利,通过耗品(剃刀片)盈利;

  主要靠销售K杯赚钱,24杯装的K杯通常卖12美元,相当于每杯0.5美元。

  小结

  上述三个快速崛起的美国食品企业经典案例,虽然公司所处的行业和阶段各不相同,但不难总结出其中的共性。

  核心逻辑:大品类的差异化;

  三家公司实质上崛起逻辑一致:功能饮料是饮料大品类的替代性差异化新品,希腊酸奶是酸奶大品类中的配方差异化新品,绿山胶囊咖啡机是咖啡大品类中的技术创新差异化新品;

  大品类本身有足够广泛群众基础,食品创新需要符合长期形成的社会口味习惯,脱离口味基础的标新立异可能起来快,热潮退却也快;

  抓住品类趋势进行差异化,在新的细分品类潮流起来时获得先发优势,是较小企业得以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软性瘾品(咖啡、茶、巧克力、酒等等)更有可能穿越长周期。

  食品流行容易来去匆匆,需要寻找能够穿越长周期(至少10年)的品类,Monster Beverage、Chobani和绿山咖啡均已经10年或以上流行度;

  历史多次证明,软性瘾品能够穿越消费变化的长周期:美国1929年大萧条时期,容易使人上瘾的烟草、烈酒、咖啡等行业仍然能够保持增长。“人在年头不好的时候会放弃很多必需品,却绝不会想到要戒掉自己的坏习惯”;

  以咖啡为例:人类容易对咖啡上瘾背后存在复杂生理心理及社会原因:生理上刺激神经质递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非正常分泌,引发快感;心理上咖啡成瘾与醉酒很像,是一种“仪式性麻醉”。喝咖啡本身让消费者认为可以保持警觉和专注、保证工作效率。

  参考资料:

  1.10年117倍,美国功能饮料Monster的启示

  2.The American energy drink craze in two highly caffeinated charts

  3.Safety Concerns Haven't Slowed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For US Parents

  4.绿山咖啡:卖杯子的咖啡巨头

  5.咖啡界的低调巨头,绿山咖啡的启示

  6.Growing a Start-Up Without Outside Investors

  作者:黄海,峰瑞资本VP,消费组负责人,侧重于生活服务、消费升级领域的投资。本文首发于知乎专栏:The Opposable Mind。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