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以大卖场为代表的传统业态日渐式微,急需转型;关店潮继续袭扰实体店,行业环境仍无回暖迹象;线上线下的竞争与融合呈错综复杂的态势;消费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提出“重构零售版图”的概念,反映出主流意见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在此背景之下,记者专访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从以下几个角度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行业巨变,我们该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应对寒冬,我们信心何来,如何突破?消费升级,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应对?
关于“关店潮”
规模经营优势不会改变,传统零售业需要补课
梅西百货计划关店100家,深圳新一佳被爆资金链告急,不少类似大企业在“关店潮”中节节败退。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企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似乎说明零售的规模效应不再奏效,小而美成为主流。但在裴亮看来,“零售业的基本规律——规模经营优势不会因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而改变。”
Q:今年零售企业的日子似乎比往年还要难过,有不少我们熟悉的企业在不断倒下,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裴亮: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水平远未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意味一个具有增长空间的机会点尚未被充分挖掘,而“关店潮”说明零售业正在“补课”。由于中国零售商由传统零售业进入现代零售业是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他们将发展重心放在了追求速度和规模上。这就导致此前的规模优势到了增速放缓、市场饱和阶段,零售商要保持高速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Q:所以不少我们认为的大企业在今年频频关店,但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却呈现出良性发展,这能否说明中小型企业在未来十年会成为“突围黑马”?
裴亮:大企业频遇”关店潮“是因为店铺运营没有在快速扩张中同比提升,而传统的中小型零售商多数走区域性战略,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同一区域中,区域零售商的竞争优势反而强于连锁零售巨头。但规模经营的优势——这个零售业的基本规律不会因为市场的阶段性变化或者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规模化经营依然是零售格局的主要推动因素,即“集约化发展”。
Q:你对零售业的前景还是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能否跟我们谈谈你的判断依据?
裴亮:我对于零售业前景的判断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市场需求端和零售供应端三方面。
第一是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情况来看,虽然从2009年起,我国的GDP增速放缓,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在2015年达到了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说明我国国民的消费能力实际上稳健增长,整个市场的需求端也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
第二就是上面提到的需求端,重点看消费市场结构特点变化,这意味着市场新机会出现。首先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消费升级只反映了一部分,实际上“屌丝经济”与之并存。
最后从供应端来看,主要的不利因素是供应过剩,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世邦魏理仕做的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全国17个重点城市的商业地产供应量还要增长50%,这将会造成实体商业的过度竞争和分流。
关于“新版图”
大卖场与社区店相互融合的复合业态将成主流
曾经在零售业前二十年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卖场业态日渐式微,与之相比,社区商业逐渐成为行业新宠,这些变化都指向“重构零售版图”。但裴亮却说“最大胆的推测是,未来十年主流零售业态也许是2.0的升级版大卖场与社区商业相融合的复合业态。”
Q:我们今年中国全零售大会的主题是“重构零售新版图”,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新版图?
裴亮:重构零售新版图,首先是指“业态重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在过去十几年都是市场老大。但已然不适应目前消费者要求品质、便利等消费偏好和市场竞争新格局。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大卖场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它或许会以全新颠覆的2.0版本归来,也许会出现全新的零售业业态组合,这就是业态重构。
其次是跨界融合将成为趋势,跨界融合从外延意义上讲是指各个传统业态聚集在一起如何合作,从内涵上来讲就是一个零售商如何从自身实现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