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渠道超市模式将以非常迅猛的速度替代传统的超市体系,会经历模式为王、运营为王,最后达到智能零售的阶段。企业需要以场景需求细分为起点,深入研究会员-场景-商品之间的关系,进而智能化自身的商业系统,实现人类有史以来最优化的商业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商业基础设施的环境下,以“即时下单&快速送达”为核心的全渠道超市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快速展店,不断扩大商圈影响范围,从而迅速切入线上传统商业的势力范围,对传统的线下大卖场、社区超市、社区便利店以及BTC生鲜电商形成越来越明显的替代效应。
未来全渠道超市的运营将围绕着会员-需求场景-商品三个维度而展开,最终将进入生活场景感知&解决方案推送&快速交付的新阶段,从而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完全断代的商业新模式——智能零售模式。
第一阶段:模式为王
2016年是全渠道超市的发展元年,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全渠道超市横空出市,整个零售圈为之惊艳。盒马鲜生具备了全渠道超市的完整架构,顾客可以选择到店购物、生鲜代加工、现场消费,也可以选择手机下单,最快半小时内送到家。她的市场切入点以晚餐解决方案为核心,不仅供应生鲜食材,也供应生鲜加工品,还具备现场餐饮功能,基本上能满足年轻中产阶段对于晚餐的需求。虽然目前还没有进入盈利期,但销售上升的势头非常迅猛,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验证了全渠道模式的市场能量:区区3000多平米的销售面积,日订单数已接近传统大卖场,并且到家订单远超到店订单。
可以预计,未来3年内,这种新模式的超市将大量出现。虽然前期投入巨大,短期内亏损不可避免,但是全渠道模式为顾客带来的购物净收益大大增加,新模式赋予的巨大市场能量是攻克存量市场最大的武器。并且在单一市场中,其地理覆盖速度较传统大卖场更加迅速(上海外环内面积约630平方公里,3公里商圈主动性覆盖,理论上只需要23家超市就够,而这个范围内至少居住着约1600万人口)。一旦单一市场被占领,那这家企业所获得的线下流量的数量、质量资源将是巨大的核武器,会为后续支付、金融以及业态联盟的建设,提供独一无二的基础。因此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线下巨头,还是线上巨头,在看清楚这个模式的威力之后,都会身不由已地投身于其中,去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
在模式为王的阶段,快速扩张将成为绝对的竞争策略,对线下优质资源的争夺会日益白热化;其次,从顾客端到采购端的移动系统构建也是这一阶段竞争成败的关键,系统能力可以为快速扩张时提供关键的体系稳定性:在这套移动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全渠道的运营体系,保证大规模门店复制前提下的商品品质与顾客体验;同时,基于这套移动系统建立的移动供应链体系,会深入到从采购端到顾客端的每一个操作环节,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
在这一阶段的跑马赛中,一定会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在保持快速拓展占领市场的同时,达到门店的现金流平衡,甚至达到门店的损益平衡,从而以领先姿态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运营为王
在这个阶段,新模式所具有的全渠道特征,将成为行业的基础环境,不再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市场竞争格局由新、旧模式间的竞争,变成新模式下各种不同品牌企业的竞争,市场重新回到了运营竞争的格局。
各个品牌企业将围绕着顾客细分、品类细分而各自进行市场定位,根据市场定位再确定品牌内涵、品类策略、价格策略、出店策略等经营要素。比如有些品牌企业会定位于年轻中产阶级,在购物中心出店,商品定位偏品质端,品类围绕晚餐解决方案及加工品,价格策略为中偏高;而有些品牌企业也可能会针对社区中老年顾客,在社区甚至菜场出店,商品定位偏价格端,品类围绕着生鲜、食品及日用杂品,价格策略为中偏低。
商业的本质永远是围绕着顾客的需求,提供商品与服务。在这个阶段,最核心的策略是围绕着会员-场景-商品三者的关系进行构建运营体系。
首先,移动时代所有的顾客将会成为会员,会员将被系统标签化管理,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进化到个性化管理。企业将极端重视会员运营,根据会员标签,与会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组织会员进行各类线上、线下的活动,并尝试对会员推送合适的全渠道产品。
其次,企业将围绕会员生活及消费行为,进行场景细分,非常准确地定义出各类细分场景下的需求,如周末朋友家庭聚会场景下,把涉及到的各种饮料、休闲食品、水果、一次性餐具以及娱乐用品如扑克牌之类的商品,打包成为一个商品组,再加上引流、成单、支付、交付等一系列专业产品,组合成为一个高针对性的场景化需求互联网产品,高体验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类似的细分场景会非常多,企业需要根据目标顾客定位,确定细分场景的重要度序列,组成适合本企业的核心细化场景组合。企业通过场景研究与运营,直接连接会员需求以及商品品类,设计全渠道产品,是这个阶段最为核心的经营策略;
第三,在会员标签化、需求场景化的条件下,商品管理将会具有更多的目标性,企业的选品不仅会依据商品自然分类,还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核心细分场景,更可以根据目标会员来进行,商品精选的精度更好、效率更高,并且还可以解决商业企业跨区经营的商品配置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