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在中国的关店潮自去年底开始蔓延后,至今仍未停息。
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15年LV、Gucci等11大奢侈品牌共计关店34家,新开门店数仅有14家。但这一数字在2016年第一季度就被打破,来自法国巴黎银行和美国再分析(REAnalytics)机构的数据显示,2016一季度全球奢侈品关店加剧,短短3个月内八大主流奢侈品品牌全球共计关闭门店数量接近40家。其中,意大利男装奢侈品品牌杰尼亚(Zegna)关店15家,占据榜首;意大利皮具和时装奢侈品品牌古驰(Gucci)名列其次,关店数量为6家;意大利奢侈品品牌葆蝶家(BottegaVeneta)关店5家;同为意大利奢侈品品牌、普拉达(Prada)集团副线品牌缪缪(MiuMiu)关店4家;路易威登(LouisVuitton)和意大利奢侈皮具品牌Tod’s分别关店2家......
而中国内地市场,也再次贡献了相当力量。对2016年上半年各大奢侈品牌在中国内地关店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其中Gucci、万宝龙、LV、Burberry、Cartier、Dior六大品牌在上半年已关店近十家。综合各奢侈品牌的关店原因,租约到期、策略调整成两大主要因素。
租赁合同到期 Gucci连关两店
6月24日,合肥首家Gucci专柜芜湖路店正式关闭,这也是继1月Gucci关闭西南地区首家品牌形象店——成都仁和春天百货人东店专卖店后,品牌在今年关闭的第二家专卖店。据悉,这两家店的闭店原因均是租赁合同到期。
合肥Gucci芜湖路店6月24日停业
对此,Gucci中国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关店是为了调整布局,门市的开业、迁移、结束和调整都是品牌的常规项目。不过,这也说明以往“开店就能赚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奢侈品牌们受经济形势、消费转型、海外代购影响严重,不得不优化店铺分布,让租金花在刀刃上,实现利益最大化。
据悉,Gucci的营收已从2014年的35亿欧元增长到2015年的38.9亿欧元。2016年第一季度,Gucci营收同比增长3.1%,直营门店销售同比增长3%,零售和批发业务均有增长。与竞争对手LVMH集团皮具时装业务零增长、Dior集团零增长、Burberry集团下跌5%的一季度成绩相比,回暖势头明显。
此外,Kering SA开云集团表示为保证利润率,Gucci古驰也会关闭中国大陆、香港两地部分门店。
业绩不理想 Dior撤出广州老牌高端商场
除去在广百百货及太古汇设有的专柜,Dior化妆品位于广州友谊环市东店的专柜于2月29日结束营业。对此,有知情人士透露,Dior撤出广州老牌的高端商场,主要是因为双方对合作条件未能达成共识,品牌提出的专柜位置及面积未能得到商场的同意。并且,与该品牌销售业绩的不理想也不无关系。
另有化妆品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品牌的吸引力下降有关。虽然化妆品销售的蛋糕仍在扩大,但近年来,欧美高端品牌在广州乃至整个内地的化妆品销售市场份额都在缩小,大部分品牌的增速大幅放缓,部分品牌甚至出现销售下滑。
缩减规模 LV半年已关三家店
在去年底一周内宣布关闭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三家门店,引发业内震惊后,顶级奢侈品品牌LV在今年上半年又关闭了三家门店。2月28日,位于华宇国际精品商厦的LV太原专卖店关门;同天,位于上海力宝广场的LV旗舰店也关门停业,Victoria's Secret中国内地第一家内衣旗舰店将在原店面开出;6月底,LV天津友谊商厦店也正式关店。这意味着LV同时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缩减规模。
对此,工作人员透露,LV接连在中国部分城市关店,是因该公司战略调整需求,在部分城市关店,也会在部分城市开店,或将现有门店升级。如今年郑州店即将营业,无锡、长春等地将升级重装等。策略的调整,并不等同于LV在华“不行了”。据介绍,LV电子商务平台将很快上市,但具体上市时间和模式暂不便公布。
其实早前,LVMH主席Bernard Arnault曾直白地表示,中国新增商场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LVMH放弃了部分已经不再盈利的零售点。那些希望吸引Louis Vuitton入驻的新开发商,如果确保2-3年免租期,LVMH会考虑开店。
在业绩表现上,LV近三年内营收保持持续增长,2013年营收98.8亿欧元,2014年108.3亿欧元,而2015年时装和皮革制品的营收为123.7亿欧元。
万宝龙广州太古汇店关闭 GUCCI将原位置进驻
5月4日,位于广州太古汇的中国南方最大的万宝龙专门店关闭。对此,太古汇方面回应,万宝龙太古汇店L1及L2层店铺的租约已于今年5月3日到期,该品牌将迁移至商场内另一店铺位置继续营运,至于具体什么位置目前尚不能透露,而万宝龙店原店铺将由GUCCI进驻。
虽然在太古汇看来,此次店铺迁移属于正常的商户组合调整。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太古汇本身对于品牌的调整会随着进驻的品牌变化而改变,谁能更适应广州高端消费的需求谁才有能力扎根下来。
用白色墙纸围闭的原万宝龙专门店
事实上,这家店或许只是万宝龙在中国业绩的一个缩影。从2007年开始,万宝龙品牌前后至少更换了3个大中华区CEO,而中高层也在不断换人,如此频繁的人事变动在奢侈品行业也不多见,加速了品牌的业绩动荡。据公开资料显示,万宝龙业绩在2014年开始下滑,主要问题出在中国区。2014财年万宝龙的销售额7.3亿欧元,相比2013财年的7.66亿欧元下滑了4.7%,与此同时,运营利润也从2013年的1.2亿欧元骤然下滑至4300万欧元,同比暴跌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