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盘点Gucci、Dior等奢侈品牌在中国掉过的那些坑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7-21 18:00:04

   跨境电商抢食、消费者购物热情下降、品牌吸引力褪化......多重因素合力将奢侈品线下销售拉下“神坛”,大牌们拉开了关店序幕,大中华区成为“重灾区”。曾经重点发展的黄金领域如今却变成了躲不开的泥淖,众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关店并不一定代表着永远的颓废,也许只是为了更有力的回击......

  下面,记者特盘点了2016年上半年在中国关闭店铺的奢侈品牌,并对关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借此为同样处于困境的卖家们带来些许启发。

  一、反腐躺枪 Gucci关闭成都店铺

  在华经营情况:Gucci成都仁和春天百货店将关店,早前有分析人士指出,Gucci要想业绩回暖,就必须关掉多余的店铺,别无选择。

  关店直接原因:“反腐杀奢”+消费外移

  关店启示:中国的反腐政策带来了“杀奢”的效果,让奢侈品牌猝不及防、叫苦连天,而奢侈品价格差异也导致消费大量外移。在进入国外市场时,要首先研究当地的政策导向,对可能发生的事做预判,同时要顾及消费者感受,在一定范围内缩小不同市场的差价,也可以通过主题营销、拓展线上渠道等手段,从另一方面吸引当地顾客,以弥补价格上的公平缺失。

  二、一言不合 Dior撤出广州老牌高端百货商场

  在华经营情况:Dior于2月底撤出广州一家老牌高端百货商场。不过,Dior化妆品并未全面撤出广州,在广百百货及太古汇仍设有专柜。Dior首席执行官也曾表示将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尽管该地区的奢侈品消费正在放缓。

  关店直接原因:品牌与商场之间对合作条件未能达成共识

  关店启示:虽然化妆品销售的蛋糕仍在扩大,但近年来,欧美高端品牌在广州乃至整个内地的化妆品销售市场份额都在缩小,大部分品牌的增速大幅放缓,部分品牌甚至出现销售下滑,品牌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此外,中国消费者不愿再对西方奢侈品品牌言听计从,正在向按个人兴趣和生活方式购买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商家除了业绩外,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重新俘获消费者的心。

  三、业绩不振 Hugo Boss关闭大中华市场20家店

  在华经营情况:Hugo Boss因奢侈品消费速度的放缓而受到重击,在中国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了重振雄风,其表示将会关闭大中华市场20家店。去年,Hugo Boss在中国市场的利润未达预期,第三季度的销售额甚至下降了20%。而其CEO Claus-Dietrich Lahrs在会议上也曾表示,中国市场未来几年都很难再恢复双位数的增长速度。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百货店成本控制有哪些抓手?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