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认为:影院主要经营的是电影,具体表现就是票房收入数量,所以判断影院经营水平的主要指标就是票房收入水平。然而这种逻辑至少有以下二个问题。
一、票房数字虽高,留给影院的真正利润却很少,这是因为票房收入要层层分配,要交给影片制作方、发行方、物业方、收银系统、售票网站、税务局等多个相关利益方,最后留给自己的毛利只有10%左右。根据官方公布的2013年平均票价为34.91元,也就是说每张影票所带来的影院收益只有3.5元,还要承担巨大的水电、人工等成本。
二、电影票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产品,所有影院播放的影片都是同样的COPY,细微的差别就是环境、放映机、音响等,但这些要素当中,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别的也都基本同质化了,因此票房收入水平与其说取决于影院的经营水平,莫如说取决于选址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能体现影院者的经营水平呢?对了,很多人都想到了卖品。是啊,影院的票房毛利只有10%,而卖品的毛利约为65%,其实爆米花所带来的利润远大于电影票所带来的利润。
尤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市场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能够有可持续的、可观且稳定的赢利能力,显然随着这些年影院大建设、影院数量急剧增多的大背景下,影院数量的增速已经远大于影院票房收入的增速。因此,如何在上市后保持持续增长的赢利就成为每家影院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各大院线市场布局的基本完成,可以说:影院经营已经从当初的粗犷型、靠投资影院数量抢地盘的阶段,要进入精细型、靠提高单店影院收益,包括收益结构比重的阶段。
这时影院经营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靠电影这个“开门型产品”来吸引大量的观众,并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观众的二次消费这个“高利润产品”来获取经营收益。
这一观念,已经基本被各大影院的高层们普遍认同,比如说万达、CGV等院线都已经高度重视卖品在影院经营中的地位了,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很重要了:为什么大家都意识到了,但影院的卖品收入却仍然没有得到很快、很显著的增长呢?为什么我们的卖品收入占比与国外影院相比,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呢?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把影院卖品来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每类卖品的属性对症下药。
我们认为,影响的卖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预包装食品、餐饮和电影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