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Shopping Mall中近30%的店铺为餐厅,这似乎是一个“大势不可违”。也因此,近来餐饮业中“未来餐厅都要进Mall”的论调甚嚣尘上,购物中心在餐饮业中的地位和优势的确不容小觑:自带流量、消费体验好、大幅节省顾客时间……
但事实上,适合进Mall的餐厅只有一部分,在分散程度奇高的中国餐饮市场中,这类餐厅所占的比例也没有多高。
另外一套盛行的说法“在中国不可能做百年老店”、“未来餐饮不是连锁就是被连锁”等判断,也过于武断。
这些根据表层数据和现象急于得出的判断,流于肤浅,既不符合实际,更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对待餐饮业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只有坚持、深入地剖析每个具体策略背后的普遍商业逻辑,才能创造价值。
而一家餐厅究竟应该进Mall还是进社区,取决于自身的定位和经营战略:是做强做大、全国连锁还是做小而精的百年老店。
进Mall餐厅的策略:快速扩张、释放品牌势能、收割利润
进Mall餐厅除了品类、调性等基础因素符合Mall的定位外,几乎无一例外的具有利用加盟、资本等工具以期迅速扩张的共性。筷玩思维认为,这种品牌定位和经营战略,才是决定一家餐厅进驻购物中心的关键。
有餐饮业BAT之称的外婆家,进入品牌扩张期后的选址抉择恰巧说明了这点。
Mall天生适应连锁品牌快速扩张的需求。
外婆家成名后,不少小区物业看中了其强大的品牌效应,纷纷向外婆家抛出橄榄枝,尽管开出了免租等诱人条件,但外婆家仍毅然决然的选择掏钱进驻租金昂贵的Shopping Mall。
外婆家一直将经营目标锁定在居家用餐上,主打的也是朋友、家庭聚餐两个客群,定位与小区餐饮高度契合,但外婆家为何还是舍弃小区而选择了综合体呢?
其实恰恰是因为外婆家的家常菜和连锁品牌定位,让其无法在经营过程中通过高售价攫取高利润。连锁餐饮尤其是中餐,毛利远低于商务餐企,唯有借助规模化优势、提高翻台率两个手段拉升整体盈利。
而整个白天小区犹如空城,午餐消费客流极低,只有等到晚上主力消费人群下班后,消费才有可能增加。
综合体自带流量的特性,却很好的解决了外婆家对高翻台率的需求,实现低利润产品的高收益。
诸如外婆家这样的跨区域、大型连锁餐企而言,Shopping Mall还有三点不可替代的优势:
1)、地标性,有利于跨区域连锁
Shopping Mall是集约型消费生态,通常在当地具备无可比拟的地标属性,影响力、辐射区域远超过单店,降低选址失误成本和时间成本。
2)、事半功倍的本地推广
Mall建成后往往会进行本地推广,这与品牌自身的推广相辅相成,双方可以互相借力、资源互补。
3)、享受绿色通道,缩减开店周期
入驻Mall,门店手续由商场代理,还能走工商局的快速通道,可以大幅缩减开店周期。而街边店的审批手续短则数周、长则数月。这对需要一年拓店数十家的品牌来说,很难接受。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容易扩张”。某知名餐企高层告诉筷玩思维记者:“如果连锁品牌处于势能释放期,要迅速拓店,除了进Mall也没有太多选择。”
融资餐企进Mall的背后:快进快出、收割利润
获得融资的连锁品牌更是如此,如最近刚因为融资1150万美金火了一把的西少爷,不仅有余量过冬,还许下了“全球开店10000家”的宏愿。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弘毅资本的算盘是:催促西少爷能在两三年时间内迅速拓店几百家,将其推上市后套现走人。
这也是西少爷从最初五道口的路边摊模式,转型进入Mall等大型综合体的原因所在。当然,在这个极端案例中作为融资方的西少爷,冷暖自知。
筷玩思维认为,西少爷的策略是利用资本、加盟工具等迅速扩张,在品牌过时之前迅速释放势能,提前收割利润。
大意味着俗、多意味着容易过时,餐饮潮流变化如此之快,要么不跟潮流,要么就只能快进快出。探索蓝海市场,就要不断试错,迅速调转航道,紧咬市场红利。
因为,餐饮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老板和管理层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适应变化的能力较弱,要求他们既轻车熟路又善于变化是一种奢求,挣创新的钱和挣细水长流的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百年老店与社区相得益彰:深耕细作、创造壁垒、缓慢释放势能
中国餐饮业尤其是大陆餐饮业中,有一个很引发共鸣的说法:中国不可能诞生百年老店,在中国做餐饮,要么做大要么做死。该结论最终几乎统统指向了中国特殊的房地产市场。
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据是:香港佐敦糖水店“佳佳甜品”获得了米其林街头小吃推介后,房东随即要求加租120%。最终,因为高昂的房租,这家被三代人经营的店只好搬家。
不仅是知名餐厅,商超的小型门店也会遭遇这种情况。某市商超中的一家饭馆开业一年后,日营业额超4000元、翻台率达10次,成为商超内的人气餐馆。老板暗下决心,要做成一家百年老店。
但去年11月合同快要到期时,商超却要求重签合同,抬高了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