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最能“折腾”的老板,估计就是贾国龙了。
最初,他“折腾”品牌。现在,他又来“折腾”组织力了。
如何让1万名员工持续高效地工作,西贝尝试了门店股权“六四分”、“分利不分红”避免高管吃闲饭……
但是,贾国龙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又借鉴体育赛场的玩法,引入了“裁判制”。
经过半年多运行,他在巡店时非常开心,因为他感觉这3000万“花值了!”
1
把门店变赛场,员工变运动员
▽
有一天,西贝贾国龙跟海底捞张勇聊天。贾国龙对张勇说:“你这个东西(组织力),我看明白,但我做不到。你这套我学不来,我得搞我那一套,你是踢足球的,我就打排球,另辟一个新的‘体育项目’。”
当时,西贝正进入快速扩张期。2015年开了50家店,2016年开了60多家店。
▲ 体育赛场的“裁判员制度”带给西贝灵感
“我就想,这么多人,怎么让人不懈怠?我觉得体育竞赛,其实就特公道。为什么运动员在场上永远那么热情,第一他是在比赛,第二裁判约束他不能犯规。”
结果,贾国龙就把体育赛场的“裁判员制度”引入到了西贝。
引入裁判员制度之初,贾国龙就有一个表述:希望考核机制从以结果为导向,转向以过程为导向。
2015年底,西贝开始小规模尝试。从总部向各个门店派出“裁判”(相当于管理人员下基层),以“巡视”的方式进行考核。一个裁判员“裁”四个店。
一试,门店反馈“制度好,密度不够”。
因为裁判员一个月裁看一次就决定了门店的考核结果,门店觉得“不公平”。
后来又改为两个店一个裁判,还是不行。
最后,贾国龙一拍板,“全覆盖,一个店一个裁判”。
2
真实是“裁判”的高压线,谁碰谁死
▽
为了公平、公正,“裁判员”超然于门店,吃住一切费用,全由总部支付。
但在现实执行中,他们发现,裁判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假。一旦有裁判作假而受不到惩罚,就会导致整个裁判员制度的“不公正”,甚至引发更坏的结果。
▲ 西贝莜面村四季度裁判员在各自店中
所以,“‘真实’就是高压线,谁碰谁死。对于做假,只要发现一次,红牌除名。”
“除名”不是不能当裁判员,而是开除出西贝。贾国龙说,目前,西贝有300多名员工任职过“裁判员”,已经被开除了五名。
因此,“真实”成为西贝企业文化中“六亲不认”的“高压线”。
裁判的作用,如何体现在企业奖罚设计里呢?
贾国龙说,主要是牌照,“换开店牌照”。
“一个A+等于两个A,四个A就能换一张开店牌照。一个新店按六四分成,等于开店40%的利益是他们的,所以他们就积极地挣牌照来开店。越好的店,换的牌照越多;管得不好,那你就永远换不到牌照,就开不了店。”
其实,对于竞争中的弱者,西贝的文化中是非常“宽容”的。
“你的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找到差距,所有人都能帮你提升,让你从50分变成60分、70分,包括裁判也会去帮你。实在补不上来,那就不适合做运动员,可以换到其他岗位。”
贾国龙是一个不怕犯错误的人,你可以认错、改错,唯一不能被容忍的就是作假。
贾国龙和很多同行交流,有一个共识就是:如果你的企业文化不是建立在“真实”这个基础上,这个事情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