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要不要做好自营,有待“吵够、讲透”
这几年,零售实体店和网店之间互相指责,争论不休,关系紧张。后来发现还是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更符合各自利益,谁也别指望一口吃掉对方。但是,短期、表层的争论解决了,由来已久的深层分歧依然如故。这就是零售企业自营还是联营,自营为主还是联营为主。
商业自营,或者说商业要不要自营,原本不应是问题。在中国,竟然成了问题,并且争吵了至少20年,以至于主张商业自营的人竟然成了孤独尴尬的少数。在互联网时代,主张自营的声音更加微弱,甚至被淹没在甚嚣尘上的词汇魔术泡沫之中。似乎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可以重新定义,甚至经济学常识、商业的本质也可以改变。经济学界,特别是商业经济学中,浮躁盛行、夸夸其谈、词汇游戏、追风造势,却偏偏在要不要商业自营这个核心要害问题上绕道而行,集体失语。现在迫切需要拨乱反正、澄清真相,把问题吵够、讲透。
中国零售业从市场状态根本转变的起点上就缺了一课,这一课躲不过去,迟早要补上
贬损商业自营,以及商业自营全线垮塌,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缘由。在计划经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环境下,与短缺经济、票证实物分配相对应,中国曾长期普遍实行国有商粮供体制下的商业自营。而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在“三多一少”的商业体制改革中,国有商业企业没有来得及适应市场供求状态的急剧转变,还没有学会买方市场下做好自营,便在匆忙慌乱中自废武功,基本放弃了自营。由于对买断经营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为规避经营风险,企业纷纷削减乃至放弃自主采购销售,转变为提供场地,引厂进店,吸引制造商、供应商进店销售,商业企业收取租金、进场费并利润分成的经营模式。这就致使零售业主营业务能力大幅度滑坡、弱化,自有流动资本日趋减少,自主采购、销售比重急剧下降、日趋为零。实行国企改革,实行多渠道体制是大势所趋、本不为错,但却误把商业企业本应具有的自营基本功夫改掉了。难怪在1984年10月南京召开的全国孙冶方流通理论讨论会上,商业部副部长王兴让发言时抱怨说:“东西少的时候,我们有的是办法;现在东西多了,反倒没有办法,不会做买卖了”。一语道破了商业企业看家本领的流失。
可以说,全面放弃自营、片面追求联营是中国零售业从一开始就借改革之名误入歧途、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所犯下的这一历史性错误,危害极大,后果严重。未曾经历发达国家商品过剩型买方市场、竞争性自营环境的锻造历练,没有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掌握真正意义上的自营这一看家本领,是中国商业先天不足、走错方向、弊端丛生、蒙受重大损失的总根源,也是后来为此找借口辩解的真正由来。
国外有实力的大型零售企业,包括连锁店、百货店等都是“两条腿走路”,不仅自己开店,而且也自己做买卖。看家的本事从来不敢丢掉。这些企业到处签采购销售订单买断经营,在全世界广布渠道网点,自主开发收编推销自己的系列品牌,凭借自有资金、规模化的主营业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牢牢控制购销价格的主动权,在产业链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千方百计获取丰厚利润。越是有自营实力的企业,这些特征就越明显。这些企业虽然多经风雨、几经兴衰,但商业自营的看家本事始终不敢自废自毁。中国天天念叨的“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这些大型跨国集团得到了生动直观的集中体现。这些商业巨头就是配置资源的具体承担着,大额采购订单给谁不给谁的博弈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市场配置资源。
相比之下,放弃这种自营的能力和实力,就没有像样资源配置的影响力。中国实体零售商自己做买卖的主营业务已经是个徒有虚名的商业象征和例外。假如“开店的不做买卖,做买卖的不开店”、“有实力的拼命开店,做买卖的却少有实力”成为长期普遍现象,主要注意力和主营业务发生蜕变,纷纷“自废武功”,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这就是,我国商品自主渠道淤塞弱化,企业看家本事即自营的核心竞争力丧失,失去了规模化集中采购和价格谈判优势,流通半径缩小、流程碎片化,大额订单锐减、自主品牌缺失、流通成本高昂以及零售商与供应商关系紧张,大企业成长停滞徘徊,并殃及第一、第二产业的正常运转。据此推测,零售商过度依赖收取各种租费的寄生性生存,不仅势必激化与供应商的矛盾,还会导致自身业务素质滑坡、商业人才流失,买手队伍解体,整个零售业损毁。
在分工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守土有责”,做好看家功夫的本职主业。而核心竞争力也只能来自每个行业的主营业务,人们也是根据所从事的主营业务特征来界定、区分和识别每个行业的,零售业也不例外。放弃自营的主业,就从根本是失去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即核心竞争力,甚至失去了被称作“商人”的名份资格。可以说,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掌握真本事才是硬道理,把自营为主的买卖和服务做好才是商业企业的必修课和基本功。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售商主要注意力长期大面积不放在做买卖上,既不买也不卖,就是不务正业的严重失职,就好比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雇员不上班,学生不上学,士兵开小差。
零售商大面积普遍“失职”、“塌陷”终非长久之计,需要亡羊补牢、探寻良策。告别卖方市场后,中国应从战略高度,探索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推动主营业务回归,重建大零售商自主购销渠道。特别是要从全面改革和制度设计的高度,促使国内流通企业流失的自有资本的再积累和再集聚,增强国内各类商业企业的经商能力、融资能力和综合影响力,夯实商贸领域的微观基础。同时,也要从减轻零售企业负担、制定鼓励政策等方面入手,推动零售业向主营业务回归。
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似可倡导这样的过渡性思路:在现阶段,商业企业毕竟要保持自主经商的本色、特色,终结千店一面的窘境,零售商不仅要做好服务,更要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逐步形成“自营业务为主、提供服务为辅”,也即自营为主,联营为辅的新格局,努力使两者保持适当比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主要包括,增强自有资金实力和主营业务的能力,重建买手队伍,稳步提高大额采购销售、买断经营的比重,增强开店零售商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责任。这是零售业做大做强,走出去的重要基础,也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能的必由之路。
最新动向显示,近年来由于大环境发生变化,租金、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商业企业外延扩张明显变缓,内含化转型成为新趋势。其中,商业企业联营遭遇挫折、陷入困境,联营模式再受考验和质疑,一部分企业已重新转型,尝试回归主业,逐步提高自营比例,但效果尚不明显。
丢掉幻想、增强定力、补好功课、做好自营是新时期流通创新之本
如前所说,中国实体零售企业始终没有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环境下,真刀真枪买断自营的真功夫历练(而在不正当竞争、价格欺诈、不讲诚信的假招子上浪费了不少窝里斗的小聪明)。实体零售商从供不应求、“不愁卖”的短缺票证供应的卖方市场自营,到迅速放弃自营,大面积转向逃避风险、引厂进店、出租柜台、扣点提成的零供联营,仍然有自废武功、惧担风险的逃兵嫌疑。
自营是指零售企业自有买手、自有资金、自有品牌、自有商品购销经营行为、自有生活服务类项目经营活动,包括对商品和服务自购自销买断经营、代销或自有品牌销售等经营形式。
自营,自购自销买断经营是商业企业的看家本事即核心竞争力之本,也是所有创新之本,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也不会改变。在租金、人工等经营成本全面上涨的环境下,一味强调联营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促进实体企业和网络企业融合为以自营为主、联营为辅的新型市场主体,为此要鼓励金融创新,为网上网下融合型零售企业自有资本的再积累、再集聚提供支撑。
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跨国零售集团(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阿尔迪),无不在自营、做买卖这一商业本质、商企本职、商人本分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功课,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目前实体零售商自营,以及网络零售商自办物流、向社会开放物流配送服务等都是在做好自营业务,并且都在不约而同,走融合协同、创建新型市场主体的路子。
要紧的是回归理性和经济常识,增强抵御诱惑的定力和韧劲,克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投机心理、渴望一夜暴富的焦虑心态。应当重申,在互联网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瞬息万变,时空限制可以被互联网打破,并且可以产生时空效能。但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包括商业经济学早已揭示的诸多铁律不会改变,也没有过时,最多只是改变了存在形式、表现形式。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投入产出、平均利润率、利润率平均化,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等等仍然是铁律。所有的利益好处归属从一开始就被市场经济游戏规则限定了,从一开始就是有约定的,契约全程如影随形,不容撕毁,不容剥夺,不容变更,不容破坏。公平竞争,自愿交易,受到充分竞争下资本转移造成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支配,总的结果就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些都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有丝毫改变,反会规范互联网交易遵循这一规律,健康发展。这是从古至今商品交换、商业存在的基石。从个案看,尽可以用别人资本空手套白狼,挣自己的钱,但社会总体看则不可以。因为全社会不可能依赖互相欺诈而致富,也不可能无中生有,指望去套并不存在的“白狼”。经济无论虚实,都是自有资本为王,亲兄弟、明算账,他人资本与自有资本泾渭分明、不容混淆。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没办法虚拟掉,互联网再创新,不可能把家家户户实实在在的消费生活、消费需要、消费行为都搬到互联网上去。互联网包打不了天下,对过度虚拟化应警惕。社会秩序遵循高风险、高回报,谁投入,谁受益。各种形态的投入和付出必须获得契约承认、可识别,清晰完整可信,获益有据,补偿有理,获利合法。借鸡生蛋,前提是有蛋可借,有借有还,连本带利,还鸡还蛋,不可能无偿使用,无偿占用,无中生有。魔术师能变出鸽子、兔子,前提是必须先有鸽子兔子,并且要先把它们藏好。实体交换与互联网交易本质都是一样的,即资本所有权、商品所有权,要经过转手,转移,派生的经营权、使用权、受益权转移也不容虚置。责权利要对等,不可以跑冒滴漏,泾渭分明,毫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