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全时便利店2017年值得关注的5个方面

来源:36氪 时间:2017-01-12 19:19:12

  在中国城市的便利店繁荣版图上,北京算得上后起之秀。而在北京的便利店大混战中,全时同样如此。这家诞生于2010年的中资便利店品牌,如今在北京已经拥有300多家门店。这远远超过了现代便利店鼻祖7-ELEVEn。后者在北京耕耘了12年,最新的门店数是219家。

  快速扩张并不能保证快速增长,但对便利店这门生意来说,规模最终决定了一切。以便利店竞争最为充分的上海为例,市场正在被大品牌收割——日资品牌全家的门店数超过了1200家,而早前领先的本土品牌快客、好德、可的则开始急剧萎缩。任何再想投入这片红海的后来者,都不得不三思而行。

  这和官方的统计结果完全吻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上海便利店的门店总量近几年都没什么增长,反倒是北京,一改“不适宜便利店生存”的沉闷面孔,在综合排名中跃居第五。除了7-ELEVEn、全家、罗森几家日资品牌之外,中资的全时、好邻居、邻家也在这里加速圈地。

  总得分=增长率得分*30%+饱和度得分*40%+24H得分*10%+政策支持得分*20%

  “北京会是一场攻坚战。” 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波说。毫无疑问,全时是目前跑得最快的那一个。除了北京,全时在第二个进入的城市成都也一年之内开出了40多家店。但业内的另一个共识是,在单店运营和商品管理能力上,行事稳健、细节考究的日资对手们依然值得中资便利店学习。关于全时,36氪认为2017年有5个重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更好吃的饭菜,从签约战略合作工厂开始

  和因为标准化而显得平庸的饮料、零食和杂货相比,日配的鲜食才是便利店的明星。它们更容易吸引客流,也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形成差异化的优势。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饭团、盒饭、沙拉等鲜食在日本和台湾便利店中的销售额贡献达到34%和18%,但在中国内地,这个数字只有7%。

  便利店们都在设法提高这个比例,全时的策略是签约一家战略合作工厂,独家供应整个北京全时门店的餐食。据介绍,这家工厂的改造投入了1500万,并引进了一套价值200万的日本进口蒸饭机。

  半成品的菜品一如既往从工厂分发至门店,再用微波炉复热——日趋严格的环评管理体系让便利店现场炒制的模式不再适用,据说这就是全时的饭菜过去总是略逊于某竞争对手的秘密。

  口味的本土化一直是全时的优势。他们率先推出的菜团子、红枣方糕、蒸饺等点心迎合了北方人的胃口,也引发了其他便利店的效仿。2015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把“本土产品创新奖”颁给了全时。如今有了自家工厂,全时在菜品研发上更能放开手脚了。

  看点二:调整加盟模式,但加盟依然是终极目标

  全时目前的直营店和加盟店各占一半,直营门店的员工数超过1000人。未来他们会拓展更多加盟方式,提高加盟比例——当越来越多的加盟主给自己的门店员工发工资时,全时的人员成本将大大降低。

  但加盟模式的选择风险暗藏。过去全时以特许加盟为主,这种模式由加盟主选址租店,在品牌指导下完成装修,引进设备,自负盈亏。对于全时而言,这一模式降低了成本,带来稳定的加盟费和管理费,使快速扩张成为可能,但也同时增加了管控难度,放大了风险。

  2016年3·15,全时和另一家便利店品牌好邻居均被查出售卖过期的关东煮。随后全时暂停了特许加盟模式,转而鼓励“合作经营”——在门店选择、运营和供货上,全时的主导性更强,双方按照利润六四分成,支付房租的一方占大头。

  此外,全时还将在2017年探索新的加盟模式,可能的思路之一是由全时采购设备,加盟主支付押金,如果门店经营惨淡难以为继,全时可以回收设备,降低了加盟主的风险。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