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的周杰伦如果是第一个转折点,美邦服饰则因第一个转折点被送往了第二个转折——深交所上市。2008年深交所的上市给周成建带来的激增的账面财富。为什么说是账面财务,因为,在美邦服饰营收、利润的顶峰2011年,周成建控股的上海华服投资有限公司对美邦服饰的控股达到80.60%,而胡佳佳的持股约9%。不过,过去4年,上海华服投资累计减持了美邦服饰30%的股份。
上市、首富,这些都为Meters/bonwe 美特斯邦威带来巨大的商誉价值和无形资产的增值,实际点来讲,就是为美邦服饰的进一步扩张铺路,除了加盟商的认可,还包括融资能力。
说2008年是美邦服饰的拐点,还因为这一年是奥运年,可以被看做是国际品牌在中国高速扩展的元年,实际上,早在2006年,国际品牌就开始布局中国,Zara也正是在该年进入中国。
中国服饰行业涌现的大量本土品牌实际上是近水楼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通过人口红利迅速形成规模经济。但是,当2008年之后,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品牌加入战团后,虽然未能即时为本土品牌制造危机,但是变相推高了人工、租金成本,而这些成本正是压垮零售业的真正稻草。
美邦服饰的第三个拐点是2012年。2012年,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基本站稳脚跟,这亦是本土品牌衰退元年。美邦服饰正是从2012年开始衰退,这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为十八大、反腐、中国经济放缓的危机。2012年,对于全球零售业、奢侈品行业来说,都是可以看做是标志性的一年。在此之前的2011年,美邦服饰收入接近人民币100亿元,为99.451亿,净利润12.060亿元。
2016年,是中国很多本土品牌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我也收到了不少品牌寄来的卡片,我把这些卡片拍了照发了朋友圈,同事史黛拉小姐作为完美主义者,一下就看到了这些卡片连个日期都没有署、字不够好看,便“吐槽”说,这些品牌可以做的更好一点,“只要认真一点,多花一点心思”。我回应她说,这样已经很好了,有进步了。因为,对于本土的多数零售品牌,我更希望以发展的眼光去看,相反,对于国际品牌,会用更加苛刻的标准去对待。因为,一个是学习者,一个是引领者,对国际品牌应该用更高的标准。
实际上,2016年,国内有很多记者采访我,问我对目前中国本土品牌衰退的看法,其中问得最多的自然是美邦服饰。我的回答是,这种衰退是必然,并不可怕的,因为更多、更有实力的国际企业进来竞争,曾经依靠人口红利占领渠道的本土品牌是时候让出本来就不属于你的奶酪了。
另外,一个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国上市的纺服企业通常“不务正业”,涉足地产、投资等多个领域。对于这个问题,我通常还是会报以理解,整个中国经济都是这样的,你让这些传统制造业该如何是好?
上个月初,杉杉股份(SH:600884)股份发布公告,拟将服饰业务拆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我将这个事件称为中国本土服饰行业传统品牌衰退的另一个标志。尽管多业态发展对很多本土品牌来说已经是常态,但是像杉杉股份(SH:600884)这样决绝拆分的仍是极少数。即使服饰业务现在已经不是很多靠服装发家的多元化集团最赚钱甚至最大的营收业务,但是这些品牌的价值对于上述企业来说仍是极大的无形资产。
所以,如果将中国本土品牌今天的衰退,怪罪于它们自身的策略,我觉得是不公正的。我想,上层建筑可能要背一定的“锅”,中国的经济结构不但未能刺激本土品牌继续壮大,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发展的阻碍。房地产、投资性的经济增长,如何能让主要依靠消费的服装行业能够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