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还是快?
很多人知晓太古,是从喝咖啡时的一袋太古糖开始的。事实上,糖的确是太古最为古老的业务之一。19世纪,在航运业日益多样化的鼓舞之下,太古将业务拓展到了新的领域,并于 1881年成立了太古車糖公司(太古糖业有限公司)。
目前,太古食品已经拥有了干果、咖啡、米制乳类甜品等产品,但同时,太古又选择进入了新的领域——烘焙。
2014年12月,一向谨慎的太古食品斥资7.49亿港元,从一家境外私募机构——瑞典私募基金殷拓(EQT)手中收购沁园食品65%的股权,并实现控股。今年上半年,太古食品又斥资6.4亿港元,从沁园食品创始人刘崇梅、陈泽祥夫妇的手中收购了剩余35%的股份。
对于为何此时进军烘焙行业,太古股份有限公司贸易及实业部门董事陈世杰日前在香港接受本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正在更新,人们进入面包店的几率越来越高,去年烘焙行业整体收入增长近15%,未来其增长还会延续。他还透露,太古对沁园食品的发展寄予厚望,太古也将基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引入更加灵活的销售方式,新的沁园的发展目标是,继续保持西南地区第一,力争做到全国前三,计划到2020年将沁园的门店数量发展到1000家,力争覆盖更多省份。
关于扩张,太古一直有着行事逻辑和价值判断。当本报记者问及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在内地寻找类似标的时,陈世杰回答,有此意向,但需在人员培训、IT管理系统完善、供应链水平提升等基础工作完善之后,再考虑是否发展新业务。
与一些高歌猛进的国内民营企业相比,相对传统的英国人似乎天生就不是急性子。对于发展速度和投资回报的问题,史乐山也曾表示,太古的投资向来不是看三个月、六个月,而是看得长远。他强调,这种长期发展的理念对太古特别重要。
针对这家老牌公司身上的特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对记者分析,互联网时代对老牌企业太古带来很大挑战,但太古的特质包括身为英国企业的低调、务实、专业性,也涵盖变革、多元等特点。
“中国企业很多都进入了金融业,热衷快钱,此前互联网金融“炙手可热”又很快洗牌就是例子。”杨壮称,注重多元产业发展的太古身上,有英国人的谨慎和保守,但很多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这是值得有意成为百年老店的中国企业借鉴之处。(第一财经 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