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三星的“Note 7手机爆炸”蔓延到了日本。上周出差在机场,进门安保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是否携带了这款手机。看来三星手机在全世界接二连三的炸,已经让机场跟航空公司看齐,发出了“Note 7”的封杀令。
虽然股票跳水的三星公司,已经召回问题手机,但有关爆炸的调查,至今却仍没有权威性的结论。
在企业中,项目失败并不鲜见。通常,技术问题都只是表面原因。很多时候,都是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作怪。因为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想“多快好省”搞生产的人,一直都大有人在。
说到快,陆地上最快的赛车比赛,就是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F1。作为赞助商,我工作的企业曾有机会和F1车队麦克拉伦合作过。在所有的车队里,都要平衡求快和求稳,麦克拉伦却愿意牺牲一定的稳定性,来换取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因为F1比的就是技术,如果有天我们的技术能在快的基础上做到稳定,就能独霸天下了!”听车队的工程师这么说的那一刻,我真希望那一天不会来得太晚,毕竟我们公司花了很多钱赞助的,真金白银啊!
F1是烧钱的比赛,车队可以放长线钓大鱼,牺牲眼前的成绩,因为有的是投资人。可是做企业,如果只为了求快,高歌猛进,忽略根本,就可能得不偿失了。毕竟做企业不是玩赛车,跑过一个弯道没跑好,后面还有直道;摩纳哥赛道没跑好,还有马来西亚;今年不行,还能看明年。企业一步走错,可能就是步步走错的开始,并没有回头路可走。
道理很简单,但是看到别人赚得盆满钵满,还能耐得住寂寞深耕细作的企业,太少了,尤其在Emerging Market新兴市场的中国。
有一家公司,外国总经理认定了中国的销售,就是靠人多推的。看到同行业增速达到两位数,也请来的咨询公司帮他策略。经过他一再“指点”,咨询公司给出了加大投资的建议,他也顺利从Global要到了钱,于是就在中国大张旗鼓干了起来。两年里,公司销售人数从1000增长到了2000。
可是公司人多了,人力资源、培训、市场策略没跟上,只有销售并不一定能干很多事情。这就像是高速路、指路牌、加油站、红绿灯都没修好,但是车子都开来了。那么情况只能是所有车没有方向地乱开,造成堵车、磕碰、事故。这没有诗意,根本谈不上开到远方。
这家公司急速前进了一阵后,有段时间在市场上突然安静了下来。我跟他们一个销售经理聊,问他,现在忙不忙?他说不忙,整天泡在公司。销售呆在公司?是不是公司内部项目很多啊?(我没好意思问,你怎么不跑客户呢?)他跟我也算熟,就实不相瞒告诉我,工厂现在断货了,他跑客户没啥用,去了也是挨骂。原来他们前面走得太快,市场攻势占了先,但生产没跟上,还是白搭!
多年前,我在一家德国公司工作的时候,发觉总部工作节奏很慢。每次我给一个邮件过去,对方都是不紧不慢地至少过一天才回复,有时候甚至一周,这让我一度怀疑所谓的德国效率到底存在不存在。
有一次我问一个总部工程师要样品,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足足两个月,样品还没有到中国。天天催,我也不好意思了,也就由他去了。可是正当我对等待失去信心的时候,有天我突然从德国收到了总部的样品。打开包裹的那一刻,我有点小感动。这个样品,本来我只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展示用,但是德国工程师很细心,把这个问题的四个细微的技术层面,都通过这个样品展示出来了。而且,他还给了我附了一封有两页A4纸长的邮件,说明了样品如何制作,以及他做样品时遇到的问题,希望我们避免以后走弯路。看到样品和邮件,我那个惭愧啊,心里说我还是太着急了。后来我给中国的客户展示,无不赞叹!
这个样品制作的经历,让我开始思考,可能此前我同事回我邮件慢,并不是他们不能快,而是他们对每个回答都深思熟虑。看来德国的效率,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时间短上,而是建立在质量和时间的综合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