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这个词,在国内许多企业圈子里像是某种光环。除了代表有钱有关注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成功的标签。细数酒水行业中,像是啤酒里的百威英博、白酒里的茅台五粮液、洋酒里的帝亚吉欧保乐力加都是上市企业中的“大咖”。而葡萄酒,虽然不算是非常主流的酒水饮品,但也不是那么小众,像是某位神秘却也朴实的贵族,独立,有自己的坚持,岁月传承。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已经成熟发展数百年的欧洲葡萄酒企业是怎样运作的。虽然其中不乏有品牌有历史有故事的葡萄酒企业,却鲜有在上市名单中,是为啥呢?
不“上市”的欧洲葡萄酒庄
首先要归结在欧洲传统的葡萄酒的产业链。通常酒庄负责种植葡萄、葡萄园管理和酿造葡萄酒。销售环节需要交给专业的酒商。这是早期的法律规定,也一直沿用至今。酒庄不得进行市场运作,更不能直接将酒卖给终端消费者。
另外一方面,是许多人熟知的,欧洲的酒庄都是家族式的。他们经过几代的传承对于葡萄种植、对于酿造技术,都有自己娴熟的技术与秘诀。但对于市场和经济却鲜少触及。同时直接将酒卖给酒商已经能够得到足够的现金流,满足酒庄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得到应有的收益。
“上市”未必会对酒庄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没准因为扩张而失去了原有的葡萄酒品质。砸了招牌,丢了世代传承的土地是更大的损失。
此外,由于葡萄本身的属性特点。它是农作物,每年9月至10月葡萄成熟,一年一季。而葡萄本身就是葡萄酒酿造最基本的原料。无论是进口的或是国产的葡萄酒,成分都非常简单:葡萄果汁和二氧化硫。所以葡萄酒本身是缺乏市场爆发力。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和记者有一样的疑惑,那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为什么能有那么多的上市企业呢?
国内外差异的产业链
我们简单来梳理下欧洲的葡萄酒产业链以及国内的葡萄酒产业链。
首先,以传统的欧洲葡萄酒产区-波尔多为例,葡萄酒贸易的环节大致是,酒庄-经纪人-酒商-进口商/经销商-消费者。这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体系的和成熟的市场游戏规则。而国内的贸易环节是,酒庄(可进行生产、市场营销和销售)-经销商-消费者,环节相对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