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流通环节是相对更简单的,酒庄即掌握了大部分的流通环节。那么,为什么国产的葡萄酒相对于欧洲当地的葡萄酒却更贵呢?
穆世家葡萄酒学院创始人陈卓尔告诉记者,会造成这样的价格差异,其实包含很多因素,如进口葡萄酒关税下调、汇率的波动,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国产葡萄酒酿造成本太高。包括进口酿造设备及原材料、北方葡萄酒产区冬天埋的土劳动力、葡萄园的灌溉等一系列问题。
以葡萄酒生产的原材料进口橡木桶为例,在欧洲,一个普通的225L的法国橡木桶平均价格在6000人民币左右。而在国内进口的橡木桶因为关税及运输等一系列附加费用,一个普通品质的橡木桶进口到中国某些酒庄的手中甚至要上万元。所以国内葡萄酒的生产成本很难低过欧洲。
葡萄酒的“配额制”
此外,酒庄也“玩”配额制。那么,什么是配额制呢?在葡萄酒领域,配额制可以简单理解为酒庄有一张客户名单,决定“谁可以买,可以买多少”,这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的分销商每年可以购买的葡萄酒的数量和价格。
配额制在全球很多顶级的酒庄都是采用。通常酒庄产量越小,这种制度的存在价值就越高。
以勃艮第的酒庄为例,酒庄的配额直接影响了购买方式,所有配额都是组合搭配捆绑出售的。不管是分销商还是私人客户,所有的新面孔都要和有酒庄关系很好的熟人做担保,保证稳定的购买力才有机会合作。为了取得长期信任,分销商还得认真向酒庄分析酒是怎么卖的,卖出的酒得到的美誉如何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有配额制呢?还是和葡萄酒本身是农产品有关系。通常具有风土特色的葡萄酒都没法批量生产,当酒庄的产量非常有限,但声望却又极其出众的时候,供不应求的情况就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涨价,一直涨到买得起的人和供应量相平衡。
但实际上,不愁卖的酒庄最希望的还是自己的佳酿被懂得欣赏它的人买走。而这些人最好能分布在全世界的市场中。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只把产量最有限的酒卖给出价最高的客户,那有可能这些酒就被很小一个群体的有钱人雪藏了。对酒庄和品牌在市场的影响力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吕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