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妆品牌内部是如何定价?
这个问题,即便是内行也比较头疼。为什么?因为定价并非一个科学工作,而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主观感觉因素占很大比例。化妆品牌一般有3种定价方式。
第1种,成本定价法。比较常用,也最简单,就是把上面我讲的4个部分成本(和利润)相加。但成本定价法的缺陷在于——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多人会疑惑,难道不应该先确定一个价格,再往前推算成本空间吗?如果按照成本来定售价,难道不怕成本爆表?或者成本低效率?
第2种,竞争定价法。这个仅次于成本定价法,是化妆品牌内部经常用的BENCHMARK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假设你要做一个和SK-II竞争的品牌,你应该怎么定价?
如果你有绝对大的技术实力,能够在产品上超越SK-II,可以考虑高于它。假设你就是抄袭SK-II,就只能低价销售。但竞争定价法的问题很明显——到底高多少嘛?低多少嘛?到底要找哪个竞争对手呢?会不会出现一厢情愿拿SK II当竞争对手,结果消费者压根没这么觉得?
第3种,价值定价法。这个理论上是最科学的定价方法,因为它反应的是品牌能够真正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哈哈。但是它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如何科学预测和衡量所谓“价值”?这在现实中是非常难操作的。很多咨询公司都会拿着一整套定价的计量工具,来忽悠我们可爱的品牌掌柜们,往往结局都是被忽悠。
我曾深入研究过这套定价方法,参数非常多,计量工具复杂,整个全球虽然也有品牌在用这套方法,但基本都是装门面,实际上定价还是拍脑袋、或者找竞品做参考。很多光鲜亮丽的数字,都只是咨询公司/品牌内部定价人士装点门面的装饰品而已,当然也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家伙什。
那有人会问:这么说来,压根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定价方法?我的回答是:您就别操这么多心了!这些都是品牌内部要搞清楚的事儿,咱们寻常老百姓,只需要知道,一个产品的定价绝对不等于简单的原料成本。
往往现实中,品牌内部都是三种方法混杂着用,最后交给大老板拍板,完事。这个要是展开说具体实例,就收不住了,以后空了再补充吧。
3.到底该买高价化妆品、还是低价也凑活?
说了那么多,那到底我们该不该买低价化妆品呢?网络上20块钱的精华乳能不能买呢?高价产品和低价产品到底相差在哪儿呢?
既然您已经了解化妆品牌的价格组成和定价方法,就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化妆品的生产成本只占售价的一部分,那么售价越低,意味着品牌投入在产品原料配方上的成本越少,越不要买。
当然,我也遇到过产品配方非常棒、但价格低的品牌,往往这类都是工厂自己瞎做个品牌自己玩玩的;或者就是企业主被经理人忽悠了,以为越低价越受能卖。
我也曾见过另一种忽悠人的宣传,说只用10%做包装,90%做配方,暗示自己的配方效果好。消费者误以为是售价的90%用来做配方,其实不然。如果总的生产成本非常低,无论包装和配方占比多少,都一样是忽悠。
有人还会问:那高价化妆品和低价化妆品的产品成本相差真的大吗?
一般而言,在市面上知名度较高、价格档次已经固定的化妆品牌,其生产成本往往和售价成正相关关系——往往售价越高的品牌,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
问题是,这个生产成本高低,对各位的脸蛋有什么影响?我实话说——
从护肤效果而言,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规律。为什么?因为每个人肤质、环境、使用方法、生活方式都不同,同样用海蓝之谜,有人用了效果奇佳、有人却和涂了面粉差不多。所以,没有所谓的效果最好的化妆品牌,都要因人而异。
但从安全效果而言,却一定要千差万别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一定是成本高低引起的,而是各个品牌/产品的配方体系。有时候最便宜的“矿泉水”最安全,可是它也没效果,这里不讨论这种特例,只讨论一般的化妆品。
一般而言,越是知名的高价化妆品牌,越不敢砸自己招牌,宁可不要效果,也不太会选择不安全的成分,尽量保证安全。为什么说“尽量”?因为化妆品真的很难完全避免过敏刺激,就算完全不加任何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也可能因为顾客使用不当和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化妆品变质长菌,进而引起过敏刺激。
相反,如果某个低价产品一直在忽悠你“多效合一/万能护肤”,你就别贪小便宜了。为什么?因为这么低的价格,怎么可能买到优质原料?怎么能达到多效合一?其实还不怕它无效,无效至少不会影响皮肤健康,最怕它有效果!谁也不想长一张激素依赖脸吧?这就和买假药一个道理——不怕不起效的假药,就怕起效的假药。(美妆博物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