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忙起来
不管是等位区的书籍,还是点菜时的蜡笔和纸,甚至还有披萨店直接端上一个面团,让孩子放手玩耍。还可以在桌面或墙上布置二维码,拓展出更多的线上游戏或儿童读物的内容。这个时代的孩子们经常把家人的手机据为己有玩儿个不停,商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让这些注意力很难长期保持集中的孩子能不断受到吸引——一定程度上也是给家长减负,提升他们的就餐体验。
(北京的Tribe Organic餐厅的儿童菜单,底下附上了连笔游戏)
更灵活、更互动的菜单
菜单可以尽量增加互动性,除了像上图中的连笔画,还可以设计成问卷式,让孩子通过打圈或画叉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
而在菜品安排上,尽量增加可替换的灵活性,比如模块组合式的套餐,可以自由替换主食/小食/饮料,这些都需要在菜单上标明清楚,因为孩子的口味可以非常“刁钻”,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家长往往拗不过他们,而餐厅往往拗不过家长……
奖励机制
在和家长确认的情况下(以防和家庭内教育原则相冲突),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进行奖励,比如安静进食、吃完全部食物的孩子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或折扣券。同时,国外较多的家庭友好型餐厅,都会选择一个时段或一周中的某一天,作为儿童免费用餐日,可以填充店铺空余时段,同时也是展现欢迎姿态、带动更多家庭消费的方式。
宣传渠道多走线上
根据Babycenter在2013年的社交网络报告,73%的妈妈会参考社交网络上的品牌、产品推荐来决定消费,这个数字在2009年还只是66%。81%的妈妈们手里拥有智能手机,远超全部人口的平均值(54%)。这是来自美国的数据,但也侧面说明了这些年轻的、习惯于外出用餐的家长们在选择上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这也是对商家做好线上营销提出的要求。
更多更深入的餐厅体验
一个儿童友好型餐厅,为孩子提供空间、玩具、食物等,算是“为孩子服务”;而还有另一个方向可以切入这个类别,那就是“让孩子服务”。北京的“一盃汤Easy Soup”曾经和一个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推出过“小小合伙人计划”,希望让小学高年级儿童尝试餐厅经营者的角色。餐厅的管理者先对孩子进行半天的培训,之后所有的父母们作为顾客,进行正常点餐,只是服务员这次变成了孩子们,当天下午和之后几天,孩子们会以轮班制在餐厅服务陌生客人。这类型的活动将餐厅的亲子属性和餐厅经营直接捆绑,当然它对于经营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餐厅,但背后撬动的是儿童教育市场,它和儿童餐饮服务市场借此得以联结。
(在“小小合伙人计划”中,小朋友变身“餐厅经营者”)
最后想说的是,儿童餐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隐藏关卡——女性市场。叫板披萨在去年六一节推出了新版儿童餐,并在大众点评上售卖,结果发现大量年轻女性前来用餐;一盃汤Easy Soup的小胃套餐,除了对孩子来说分量正好,其实大多数也都是被附近写字楼的职业女性消费掉了。就好像我们会去一些品牌的青少年专区买衣服,好的产品和好的体验,不管分量大小,顾客总会把他们自己适配过去的。(掌柜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