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周六,来了4000多人。人们好奇黄小厨会推荐什么样的好吃好玩的,就像好奇辣妈孙俪会卖什么二手物品一样。黄小厨团队靠一场市集把微信公众号对面的粉丝们拉到了线下。
但另一方面,市集这个有点洋气的概念,又和粉丝经济关系不大。对于没有明星代言的其他主办方来说,没人真正关心“主办方是谁”,市集正在成为“消费新品牌的聚集地”。
从2015年开始,“伍德吃托克”开始在三里屯间断性地办市集,创办人张琦原本负责一家卖咖啡和旅行用品的导购网站,但在淘品牌的冲击下,他把关注点转到了线下,“2016年会是线下(市场)爆发的一年”,基于这样的判断和手上已有的品牌资源,张琦办起了吃货市集。
起初,市集摊主有70%来自张琦的人脉积累,这就像一年后同样选择在这里办市集的明星“黄小厨”一样,最开始,市集运营方的眼界决定着市集中品牌的种类与质量。但当市集的品牌打出来,由于只要交摊位费就可来摆摊的准入门槛较低,市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初创期小品牌,接下来考验运营方的就是管理和空间利用等新问题。
位于北京农展馆的“最爱吃货节”
线下的流量生意
“办市集原理上和大商场的运营一样”,张琦表示。经过一年的积累,伍德吃托克品牌市集已经小有名气。张琦的愿景是把市集做成“移动的百货商店”,而接下来,他的挑战在于“如何能同时保持市集的质量与频次”——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几周前,记者连续两次逛了伍德吃托克冠名的市集。这对人气稍差的通盈中心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这里相比对面的太古里要冷清许多)。不少原本隐匿于地下一层的西餐厅也借着市集的流量入口做起了品牌推广;对于那些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小众品牌”,由于本身可以支撑起市集调性,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按耐不住的还有物业公司,合生地产旗下的望京·麒麟社位于年轻人和韩国人居住区,在物业运营方的操持下,把自己的特色“周末市集”做出了品牌效应,在这里,市集变成了规律性活动。他们还打出会员制来吸引长期合作的摊主,只要交纳会员费,你就可以在一年时间里无限次参加市集。
但也有市集一定是想要和商场区分开的。
一家做线下活动的公司“活动树”则选择包下农展馆的一个展厅,用来安置上千个小吃摊,这种吸引吃货的方法还是奏效的,在开集第一天,由于涌来了上千名吃货朋友,主办方不得不宣布退票。
从之前几次的市集经验来看,一个位于CBD的市集吸引几千人其实不是新闻了,这就像漫展刚在中国办起来的时候,只要你有个明确的主题,就会有一群人想来现场一睹真容。
不过,追求规模而降低了用户体验的漫展似乎并不能作为市集的榜样,而欧洲那些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而成为城市旅游品牌的特色市集更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可循。在生活方式创业的名义下,中国式市集在兴起,却也正想它所标榜的小众品牌那样,处于学步阶段。
(记者:宫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