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从鼓浪屿走出的百年鱼丸品牌 用三招招揽年轻人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8-18 17:37:40

  “锦和甲”,这是季永给自己的淘宝店取的名字,在闽南语里是“真好吃”的意思。

  从2014年开始,这家“真好吃”的店铺开始在网上经营鼓浪屿丸子,而在这家新店的背后,却是百年手艺的支撑。

  与其他的类似店铺不同,锦和甲的供应链背后连接的是一个家庭,从季永的爷爷开始到他自己,传统的手工食品逐渐走向了电商化,被越来越多海内外的朋友认知和享用。

  对于季永来说,变化的是模式,不变的却是百年传承的手工技艺。

  纯手工还是标准化?

  季永的祖籍在福建晋江的深沪村, 那里的人几乎家家都从事鱼丸的制作,90年代,季永的父亲举家迁到厦门,也将鱼丸的手艺带到了鼓浪屿,在鼓浪屿的小街边开起了第一家卖鱼丸的铺子。

  “从爷爷那一辈开始,家里无论男女都要学习制作鱼丸。”季永说,爷爷常常告诉他们,这是家族的本事,不能丢。

  随着鼓浪屿旅游业的发展,季永家的小店铺生意也越来越火,大学毕业后,季永开始回到家中,帮忙打理店铺。“那时候,常常收到一些游客发来的信息,说吃了回去感觉特别好,希望店里能再寄点鱼丸给他们。”季永说。

  从那时起,季永开始思考,是不是将家里做的鱼丸放到网上卖,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回家后也能尝到鼓浪屿的丸子?

  然而,季永的想法却被全家人泼了冷水,“老一辈人很看重自己的招牌,他们担心运到外地的鱼丸会‘水土不服’,不被接受。”季永说。然而季永最后还是说服了他们,“家里的手艺终究需要给更多的人尝到,如果失败了,那就改。”

  鼓浪屿上人来人往的实体小店给锦和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客户以及老客户回购,它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做到了每月六七十万的销量。

  这对一家坚持纯手工制作的店铺来说实属不易,销量的扩大也意味着更多的辛劳。有时候,季永也曾考虑能够接洽一些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以此来扩大销量,但家人的强烈反对,让他打消了念头。

  事实上,手工的技法是鱼丸好坏的生命线,从选料、刮肉、排斩到搅拌、挤丸,每一道工序的劲儿,每一次调味的料都是一家手艺的展现。

  “消费者认的其实就是这个手艺。”季永说。

  线上开发新品

  在线下,季永的鱼丸铺常常面对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街坊熟客。因此,季永也将鼓浪屿的店戏称为“街坊铺”。这些顾客往往都是冲着“家里”的手艺而来,每天吃一次鱼丸已经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

  而在网上,季永面临的情况却不太相同。

  “网上的新客特别多,又大多是年轻人,跟他们仅仅去谈手艺,未必就能打动他们。”季永说。

  因此,季永开始从品牌和包装上动脑筋。他先去注册了“锦和甲”的商标,为家族的手艺正名的同时,有趣的谐音体系,也能引起消费者的好奇。与此同时,他又找人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作为自家鱼丸的“代言”。未来,他希望“锦和甲”的卡通表情包,能够去打通网络的社交渠道。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