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运会比赛场边竖立的广告牌或许无人关注,但奥运赛场上运动员无意中露出的内裤Logo却可以引爆一个夏天。随着奥运会比赛的陆续展开,官方指定赞助商与非官方赞助商之间再次迎来了新一轮较量。
为了更好地保护官方赞助商的权益,奥委会此次也对Rule 40准则(针对奥运期间的广告设立的规范)做出了调整——禁止任何非奥运赞助商利用签约奥运选手在比赛期间开展广告宣传活动:从与奥运有关的敏感单词及短语,再到话题标签或GIF动图,一切通通不允许在非赞助商的广告中出现。
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这点小计谋完全抵御不了品牌商们汹涌而至的营销热情。通过社交媒体及其他途径,聪明的品牌营销官们已经利用签约运动员这层关系参与到了这场全球品牌大战中。
一方面这些非奥运官方赞助商仍然严格遵守着奥委会制定的准则,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脑洞”却创造出大量的营销机会:
现有产品无法突破
那与运动员相关的原创系列总会有机可图
知名运动相机厂商GoPro是已向巴西奥委会申请了Rule 40豁免权的非官方赞助品牌之一。他们被允许在上述规定内利用签约运动员进行广告营销活动,但仍然不能让运动员与品牌名字挂上钩。因此,GoPro推出了两部短视频特辑——“寻找漂亮小姐(Finding Missy)”与“两条道路(Two Roads)”。故事主要围绕9名运动员及他们的奥运之旅展开,讲述了他们备战奥运的艰辛旅程。
GoPro的高明之处,就是在“在产品(视频特辑)中为自己的产品(相机)做广告”。除了不能与运动员产生联系,Logo可以放在视频中的任何地方,既能坚定地拥护奥委会复杂又令人费解的广告条约,也极易冲破这道封锁。总之,GoPro已经抓住了奥运会品牌竞争的“精髓”——用套路解决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