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遍一二线城市的大街小巷,你已经很难在大街上再见到遍地的服装店、鞋店等各类商品店。最为明显的两个现象:一个是京东商城冲击了整个中关村电子城以及全国各地的苏宁、国美电器门店,而淘宝天猫对于线下的服装店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传统的线下商家来说,生意是越来越难做。
线下开门店的房租越来越贵,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可是线上电商商品的价格却越来越便宜,而且快递送货到家方便快捷,种种原因造成了今天很多传统线下商家纷纷倒闭关门。除了购物街和大型的购物商城,我们走在一二线城市的马路边上,已经很少能见到各式各样的服装店。然而电商的冲击并不仅仅局限于小商家,很多大型的购物广场以及百货商城也在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于是,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购物中心开始借力O2O打响反击战,诸如大悦城推出自主O2O平台、万达联合百度腾讯推出飞凡、阿里银泰合作打造喵街……各类购物中心O2O平台瞬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现。那么,对于大多数的购物中心来说,是自建平台好还是依赖于第三方平台好呢?
自建平台难成主流大势!
目前自建购物中心O2O的平台并不少,这当中也涌现了一些不错的购物中心O2O。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平台来说,自建平台是否真的适合他们呢?
从平台自身的角度来看,自建平台对于购物中心的品牌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而线上自建平台的搭建对于线下也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能够借助线上的平台为线下的购物中心导入用户、导入流量,同时提升平台的服务水平。
从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来看,自建平台也更容易培养用户对于购物中心的忠诚度,通过自建平台可以给用户提供很多购物中心自身特有的服务。同时,自建平台也能够让购物中心摆脱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并增强购物中心对于自身平台的把控性。
但是自建平台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问题,需要重新招聘一个新的技术团队来搭建平台。即便是从平台服务商那里购买一套系统,同样也将面临着巨大的运营成本问题。光有钱还不够,自建平台最紧缺的是互联网方面的人才。大家都知道,飞凡电商平台最开始走的就是自建平台的路线,可是却一路充满了坎坷,先后几次换帅,仍然面临着互联网人才的极度匮乏。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自建平台对于一些中小购物中心来说,都非常不合适。
也就是说,虽然自建平台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是自建平台最终不论是在商场规模还是用户量上都难以和开发的第三方平台同台较量,最后很可能会沦为第三方平台的一份子。自建平台模式的苏宁购物中心O2O先后涌入阿里、万达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结论。
第三方平台会一统江山吗?
当前的购物中心O2O第三方平台也颇多,竞争也颇为激烈。一类是以喵街为代表的电商巨头,还有一类代表则是互联网与传统购物中心结合的产物飞凡,阿里喵街、腾百万飞凡都在试图打造一个购物中心O2O巨无霸,我们先来看看第三方平台为何会比自建平台要强?
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对于大多数的中小购物中心来说,打造一个购物中心O2O需要大量的成本,最重要是缺乏运营型的人才。那么,对于大多数的购物中心来说,依附于第三方平台无形之中就给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只需要把购物中心接入到平台当中,就能够利用平台的资源打通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也就是说,第三方开放平台将会得到大多数购物中心的拥戴与支持,这也就不难解释喵街、飞凡为何都要疯狂地抢夺购物中心加入自己的战队。
另一方面,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单个的购物中心O2O平台由于地域上的限制,辐射范围也受到限制,在一些小城市还好,但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消费者跑个购物中心还要跑很远的路,这种可能性并不高,至少不会经常去。而第三方平台合作的购物中心多,消费者能够选择的逛街地方也更多。
不过,购物中心O2O第三方平台要想真正脱颖而出,也并非那么轻松简单,笔者认为需要突破两个难点和一个关键点。
1、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则是资源整合的问题。全国那么多的购物中心,要想把他们都整合到一起难度非常大。每整合一个新的购物中心,需要面临新的会员账户问题、商场每个门店的入驻问题等。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的购物中心,互联网化程度并不高,商家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水平也有待提升。
第二个难点就在于入驻购物中心的数据安全担忧。很多购物中心都不愿意把商场的数据交给别的平台来处理,尤其是财务上的数据,如此一来购物中心的命运就有可能掌握在平台的手中。如何打消入驻购物中心对自身数据的安全担忧问题,是一大信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