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o2o、互联网+等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商业哲学,在政府、学界、商界的造势和普及推动下,生发了诸多新商业模式,而历经2014年的高歌猛进以及2015年的纷纷退场,留给我们许多关于生死的许多反思。
2014年可以看作是O2O被正式提上战略高度的一年,互联网巨头再次以互联网思维率先破题,包括百度、苏宁、京东、搜房、顺丰等一干巨头开始强力布局O2O,创业者和资本的大量涌入让整个领域瞬间火爆起来,传统企业也在此感召下纷纷以变革的方式进场。
2015年年中资本市场的风云突变成了这场潮水消退的重要节点,直至年底,巨头们开始有意收缩战线(美团直接关闭了上门业务),有些传统厂商甚至据称是因为O2O的转型走上绝路(福建一丁集团),大量O2O项目在资本困境中难以为继而命运迥异,出售、倒闭、合并让整个市场噤若寒蝉,O2O从最初的言必称、行必践,瞬间反转为避之犹恐不及。
事实上,从最初的疯狂跟风到现在的三缄其口,都并非是一种客观理性的认知。我们要看到,O2O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逻辑已经使很多业态出现了重新想象的空间,只是理性的回归正在引导实践重新回到真正的商业价值范畴之内。
事实上,我们深入到事态演变的背后就会发现,恰恰是此前10年间大行其道的互联网思维导致了这一波的潮起潮落(互联网从业者是这一波潮流的最初和关键推动者)。所谓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盈利思维、快速思维等诸多在虚拟世界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遭遇了现实的重击。
O2O最简单的逻辑就是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而不管是互联网巨头、创业者、资本以及传统厂商都把注意力更多的关注到了互联网的线上这一端,而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线下能力以及关联行业的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尊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了。
一、害死O2O的四个互联网思维
1、用户思维:用户不等于顾客
人类的需求有很多,但有一些需求,上帝也满足不了。
任何生意都要照顾到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包括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的利益,也包括使用者(顾客)和提供者(商家)的利益。简单来说就是既让消费者赚到便宜,也要让商家赚到利润。所谓“一切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诉求,错就错在一味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忽略了生意应该赚钱的本质。放在O2O领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仔细划分一下,当下O2O商业模式的设计无非遵循三个思维逻辑:原本线下完成的,转移到线上解决。如支付、点单等;原本到店的,现在改为到家。如洗车、足疗等;原本固定的手艺人,变成了灵动的服务者。如美甲、厨师等。诸如洗车、足疗、美甲、厨师等上门服务固然是消费者的需求,但这些需求的满足意味着极高的成本(一般还会低价)。
以足疗O2O为例,一个技师在店一个晚上可以做5-6个单,而上门的话最多做2-3个单。上门对消费者而言看上去是方便了,但对于技师、商家和平台呢?对于这种飘忽不定的需求,他们如何变现呢?按照互联网思维,既往的成功案例有边际成本递减趋零的大流量变现方式,比如QQ平摊到每个用户头上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QQ基本免费。
但对于O2O,这个模式根本行不通:你多服务一个足疗用户就得多技师,而技师的工作时间又很有限,低价或者补贴只能是一时的营销手段,根本不可持续,最后就得变成成本驱动——多服务一个用户,就得同等增加一块运营成本,用户不愿意支付,盈利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满足需求的另一方面,必须要考虑满足的成本和变现的需求。不然,这就不是一门生意。
如是看来,所谓用户的需求至少可以划分三个层面:须求、需求、虚求。须求是必需是刚需,需求是真需是弱需,虚求则是假需是伪需。现今停摆的O2O项目(最明显的例子是早餐上门和洗车上门),许多都没有考虑需求的性质而一味迎合满足,一味凭空去发明一个市场而不考虑持续性,一味靠资本推动而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生存必然堪忧。
2、产品思维:好产品不等于好商品
经济学上讲,产品偏重使用价值,商品偏重交易价值。
小米的爆红,让雷军关于“极致产品”的描述被奉为圭臬。不可否认,小米的出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制造粗糙低劣的形象。但老话说的“一分钱一分货”,这不仅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更是商家对于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平衡。
难得的是,这一波O2O潮流有效地提升了全民关于“产品”的审美能力(类似选秀节目让全民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一样)。很多O2O从业者作出的产品绝对称得上“极致”,这既包括诸如外卖这样的标准产品,也包括“足疗”这样的非标产品,精致的包装、帝王般的服务,再加上比地摊还低的价格,谁不喜欢?众人一时蜂拥,但然后呢?高昂的成本,带来的必然是相匹配的价格,补贴一旦取消或价格一旦恢复正常,极低的客户留存率必然导致订单断崖式下滑,许多创业者大多都体验过这样的尴尬。
说到底,产品是一种情怀,而商品才是一门生意。没有交易价值,或者说没人愿意支付,这不是一门生意。
3、盈利思维:羊毛出在猪身上,可能没人买单
互联网流量思维的盈利考量就是:有流量必然会有变现渠道。这在纯线上时代可能如此,所以在很多项目的早期,大家都耻谈赚钱。问题是在O2O的语境下,想依靠流量变现将会成遭遇死结。
O2O的流量具有极强的本地属性,随之而来的就是获取流量的成本、用户留存率和转化率等诸多问题。比如一个做推拿的O2O项目,你最后希望依托用户粘性,靠做家庭的健康顾问来赚钱,乍一看上去可能合乎逻辑,但问题用户会像你想的那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