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数据、漠视精确其实很正常,因为这是我们国民性的一部分。尤其在餐饮这个古老的行当里,胡适先生百年前批判的“差不多”先生还大量存在。
数据承载事实、反映趋势、呈现消费者偏好。在餐饮业大变革的背景之下,数据已经成为这个行业最重要基础资源。
相信数据、用数据来说话,是经营能力的一种表现。 有人能从新闻联播中读出生意经,也有人对兵临城下的危机视而不见。
大数据,一个被翻炒无数的概念,真的只是飘在空中的浮云?还是能成为餐饮老板们的决策利器? 今天我想分享三个案例。
|案例 1|
提前避开三年后的血流成河!
我的一个发小,春节后转掉了在昆明的4家盈利很好的餐厅,转战北京。
我问他:明明赚钱,为何转手?
他给我了一个算术题:
在这个案例中,城市购物中心新增面积和城市新增流动人口这两项数据将推导出未来区域的行业竞争态势,产能过剩必将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当年4万亿刺激政策后,钢铁行业产能暴增,结果就是:今天的钢铁只能卖出白菜价。
大数据让这个老板做出了主动止盈的举措,而非三年后的被动止损。
|案例 2|
外婆家为什么要开启2.0模式?
去年5月份,吴国平到意大利米兰去看世博会。
在那里,他被移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震撼了。
“曾经,我们故意去避开有关互联网的东西,但现在我觉得应该直接去面对,迎合这个时代。”吴国平说。
△米兰世博会杭州日现场
回来后,吴国平开始主动了解当今餐饮业中互联网发挥的作用,去理清什么是所谓的B端,什么是C端。
他查询到的大数据显示:服装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在25%左右,餐饮业互联网的渗透率可能不到5%。
而眼下服装企业不停的关店调整成为了常见景观。
结合过去的经验以及如今互联网对餐饮的影响,吴国平认为,轻餐饮是未来的方向,而重餐饮会逐渐缩小,国际化的品牌和产品肯定会增多。
在这个结论的引导下
他梳理出来了外婆家未来发展的框架:
① 我们要做城市代表,做杭帮菜。
② 要适应年轻人,做个性代表,把大餐饮细分为工具类和原料类,做不同的副牌。
③ 我们做一些国际代理。
在今年的华兴资本年会上,今日资本女掌门徐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商门店在零售业占比只有12%,线下门店就痛得嗷嗷叫了?
她的回答是:12%的全行业平均数,服装和3C占比已超过20%,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20%的渗透率是个拐点。
外婆家的一年来做出的一系列调整,正是吴国平对互联网渗透率这个核心数据深度思考后的主动升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