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国任何一家星巴克,你几乎都能品尝到一杯出品稳定、体验不错的咖啡,以及感受到店员脸上的“迷之微笑”。 让全国100多个城市2000多家门店里的30000多名伙伴,保持高度稳定的出品水准,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而星巴克的秘密就是稳定的人员,行业中甚至流传“50万年薪挖不走一个店长”的说法。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提道,“星巴克员工发自内心的笑,是培训不出来的。” 就此,内参君采访了星巴克中国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女士,她道出了留人的关键——“隐形福利”。
1隐形福利
激发员工“迷之微笑”的秘密武器
同行业中能提供有竞争力薪酬和完善五险一金的企业很多,但星巴克的员工却相对最稳定,外界不少人将之归结为“隐形福利”。
通览上述不难发现,传说中的这些“隐形福利”,包括人才发展计划,也包括多样化的成长机会。
到底是怎样激发员工的“迷之微笑”的?我们有这样几个发现:
对员工设身处地的人文关怀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十分重视“人文精神”,或许是为数不多将此写入公司使命的品牌之一。
比如“伙伴识天下计划”,对星巴克来说,是不同市场的机制调动和人才交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渴望看世界的心理,切中了员工的爽点,也能让不同市场的服务经验相互交流。
△迪士尼小镇开出的星巴克旗舰店,就有110位咖啡师。
2015年这个项目的海外第一站是新加坡,有20位中国咖啡师去工作交流1年;而刚刚在迪士尼小镇开出的星巴克旗舰店,就吸纳了来自48个城市的近110位咖啡师,其中有十多位也是通过这个人才交流项目选拔而来。
同时,也可以看到,“伙伴回家计划”,是与“识天下”一体两面的一种人才交流。长期在外地甚至大城市工作的员工,到了一定年纪想要返回家乡照顾父母,又不想中断职业生涯发展,协助员工调回家乡门店,这无疑是一个贴心选择。
余华说,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把员工当家人。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时,要深入基层,了解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被理解的感觉。企业在员工福利和发展设计上,要精准,要设身处地的考虑这些年轻人当下最需要什么。
相比之下,很多传统企业端午发粽子、中秋发月饼、过年发桶油的福利发放大法,是不是太过粗放了?
解决员工当务之急
余华表示,对企业而言,真金白银的投入,一定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员工“切近的问题”,对员工的“投入”,就是对企业本身的“投资”。
△解决员工当务之急,员工才会更感恩。
以“助房津贴”为例。目前在星巴克中国的伙伴构成中,有90%是年纪在28岁以下的年轻人。
考虑到年轻人群事业和生活起步初期,最经常面临的租房难题,助房津贴应运而生:入职半年以上的全职咖啡师和值班主管,每月获得助房津贴。据了解,星巴克每年在此项目上投入数千万元。
在星巴克,有许多一起合租的伙伴,甚至同为一家人的伙伴(夫妻、母子等)。因为同时都能拿到助房津贴,他们可以在原有住房预算的基础上,把每人新增的福利合在一起,共同选择更好的住房条件。这对一个家庭的帮助会更明显。
在余华看来,解决员工租房问题,解决的是“投其所需”。而在“星基金”项目上,更明显地表现为“雪中送炭”:家中突遇变故或意外状况的伙伴,都可以申请。
“如果我们做一个养老计划,投入很大,但伙伴短期内享受不到,至少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
福利设计和用人机制相互融合
荣誉也是一种“福利”,星巴克设立的“黑围裙”咖啡大师、“棕围裙”咖啡公使等咖啡技能认证,虽与薪水和职务升迁无直接关联,但却有效激发了员工练习核心技艺的热情。
△星巴克内部两年一度的“咖啡公使选拔赛”,更堪比内部盛事,吸引诸多年轻员工跃跃欲试,角逐唯一的“棕围裙”。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荣誉不是终身的,每年都需要重新认证——企业的专业技能氛围就是这样维护出来的。
另外,像“伙伴识天下”计划,实际上更是人力资源调配的需要——比如新近开业的“全国最忙”的迪士尼小镇门店,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伙伴的一句家乡话,或许就能抵消各地游客因人太多而产生的不完美体验。
从战略高度匹配隐形福利
事实上,星巴克伙伴回家计划等隐形福利背后,折射的是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提速。
余华举例说,助房津贴福利从人力资源上说,容易吸引优质的人力,对于每年需要吸纳10000名员工的星巴克来说是有必要的。
况且,星巴克的开店策略是一旦进入某个区域市场,就会持续深耕,实现规模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福利能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