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日本人推崇的zakka仅仅是生活杂货这么简单?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6-08 10:02:53

  全世界大约没有比日本更喜欢生活杂货的地方。那种喜欢是对每一件商品背后的劳动时间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推崇。

  不夸张地说,日本传统手工艺得以在机器大工业下得以保存,也与这种欣赏不无关系。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是日本21_21 design sight美术馆里杂货展展出的最后一天。这个由设计师深泽直人、三宅一生等人联合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在落幕之时迎来了最多的访客。

  “我们在这里举办了很多次展览,这次的杂货展,是人气最高的。”21_21 design sight的工作人员对《好奇心日报》说。

  21_21 design sight美术馆由安藤忠雄、深泽直人、三宅一生共同打造。自2007年落成以来,举办了大大小小各种专业化的展览。相对于以前的个展,这一次的展览“欣赏门槛”看似不高,按照杂货展解说员的说法,就是“毕竟人人都喜欢杂货。”

杂货展

杂货展入口

杂货展

展品

  日本对生活杂货有个称呼,叫做zakka。zakka是日文“雑貨”的罗马音。然而细究背后的含义,杂货和zakka还是有略微区别的。

  比起杂货,zakka更多代表的是一种附加价值更高的商品。也就是说,以前你会因为杂货的使用价值而购买它。那么现在,你可能仅仅因为喜欢某一件zakka的设计而购买它,这个时候你所考虑的,更多的是使用价值之外的东西。

  或者换个说法,各种等级的生活用品都可以被称之为杂货,但只有经过仔细设计、通过扎实工艺制作出来的那些,才可以被称作zakka。日本人对于zakka的态度细微而郑重,你可以看到从零售店到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场合提起这个词,其中不乏如奢侈品店一般的精巧店铺,里面销售的也不过是黄油刀、雨伞、勺子、手帕等日常用品。著名的中川政七老铺,就是这一行的典型代表(我们曾经写过它,请看文末延伸阅读)。

  可以说,zakka这个词在日本乃至其他推崇它的地区有了更为深层的含义,它所指向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物品本身。

  那么,zakka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杂货展

展会图

  zakka在日本的普及,主要有两个契机,一个是明治维新时期的开放政策,另一个,则是昭和时代的民艺运动的兴起。

  17世纪初,荷兰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垄断了与日本的贸易,这个时候起,各种各样的舶来品来到了日本,吹玻璃和玻璃切割等技术也输入到了日本。日本的工艺制品开始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明治维新时期,逐步促成了日本人对工业标准的认识。到了1920年左右,日本开始探索现代设计。这个时期包豪斯思潮传入日本,藏田周忠、丰口克平等人创立了型而工房,旨在把工艺品设计标准规格化,并且实现大量生产,向大众普及。

  在日本逐渐国际化的同时,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充斥了日本人的生活。其对立面,倡导民艺的运动开始萌芽。1926年,柳宗悦、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人联名发表了《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

  作为“民艺”一词的创造者,柳宗悦这样解释它的含义:民艺,简单说来,就是普通民众日常所用的器具杂货。

  不过更重要的是,柳宗悦强调民艺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械生产的对立面上的。他认为,民艺是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只有建立在手工基础之上的日常器具,才能被称作民艺——你很容易把这些描述和如今被频频提起的“匠心”、“职人”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它们的确有相当多的关联。

杂货展

  在柳宗悦看来,民艺是一种精神修养,日本作为一个手工业之国,为了延续日本的传统之美,必须重视民艺、发展手工业。民艺的衰落即工艺的衰落,而工艺衰落之后,必然带来审美的退后。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日本全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工艺和艺术的界限。“民艺”作为工艺和艺术的结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1950年代开始,机械化时代使得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在这种背景之下,日本开始进一步审视手工艺品的价值。设置日本手作协会,工业设计师秋冈芳夫等人在日本宣扬手作文化,并设立了多个手工工作室扶持更多的手工艺人。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