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体店现状
日本是亚洲现代意义上百货店的发祥地和成熟地,百货店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她在完善城市功能,营造良好商务环境,促进综合消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于对日本的实体商业面对电商的冲击,并没有像我们中国的实体店那样,表现出“一筹莫展”或是“惶惶不可终日”等过多的好奇,今年5月18日便参加了《日本零售业“资本拓展与商业体再造”全景商务考察》的队伍一看究竟。
为深入了解日本百货店走过的历程和新的趋势,借以对照分析我国百货店现状,本人在国内事先做了一些了解日本百货发展史的功课,以使此次考察有的放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明治维新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富裕阶层需求不断上升,商业设施供给明显滞后,1904年三越吴服店发表的“百货店宣言”,标志着日本百货店应运而生。她从一出世就改变了原有店员与顾客席地而坐的交易谈判的“座卖型”销售方式,从巴黎传入的可挑选商品的“陈列式”销售方式。过了近10年的时间,三越百货店正式在东京都内开张,标志着作为实体形态百货店的诞生。三越百货店坐落在一幢颇具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内,开业之初向英国哈罗兹(Harrods)百货店学习经营经验,并结合日本传统文化和民众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重视店铺豪华风格,重视诚信和服务,要求员工以“十二分热忱接待顾客”,这一切都是“为了给顾客以充实感”。店内配备了自动扶梯等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并设置了“音乐堂”等文化和娱乐设施。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百货店基本保持着这些经典百货店经营必备的核心元素。
由于工业化和自由贸易带来经济繁荣,城市化推进增加了城市人口,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富裕阶层不断增加,推动了日本百货店快速成长,此外电车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快速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日本百货店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三越吴服店创办百货店之后,立足于大城市的吴服商大丸、白木屋、松坂屋、高岛屋等也纷纷开始了百货店事业。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和消费开始回升,日本各大百货店一方面进一步扩充商店面积,另一方面将服务对象从二战前的高收入阶层扩大到了一般平民,消费迅速增长为日本包括百货店在内的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到了20世纪70年代,伴随经济的腾飞,日本的百货店继续维持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主要特征是百货店销售额的增长率高于零售业整体的增长率。同时日本综合超市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日本地产泡沫膨胀,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上涨了约5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泡沫破灭,各类资产价格暴跌,经济进入近10多年的长期萧条。在这样的背景下,百货店因资产缩水而陷入了经营困境。百货店销售额从1991年达到顶峰的9.7兆日元以后,到2004年降到7.8兆日元。减幅最大的是百货店的服装类商品,约占45%。在泡沫经济扩张时期,日本百货店除了经营主业外,还纷纷投资零售业以外的其它领域。泡沫经济破灭后先是东急百货店日本桥店关闭。此外,大荣也由于巨额负债在2004年陷入经营困境。地方知名百货店也未能幸免,和歌山的丸正、九州的岩田屋和北海道的今井大丸等也相继因经营困难而不得不关门。
根据各方面分析,导致部分日本百货店经营大幅下滑甚至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百货店长期笼罩在零售业之王的光环下,缺乏积极的经营策略,导致了百货店决策者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敏感;二是日本百货店过分依赖供货商,主营商品缺乏个性;三是泡沫经济时期的过度投资积累风险。由于当时融资环境宽松,日本百货店行业扩张投资过度;四是综合超市发展带来的冲击。综合超市等大型零售店激剧增加,激化了与地方百货店间的竞争;五是随着汽车的普及,综合超市不断在城市近郊高速公路旁开设新店,在郊区城镇中心商业街新开购物中心,严重影响了地方百货店的生存;六是消费长期处于低迷。从以上导致日本百货店经营大幅下滑甚至倒闭的原因中,我们或许看到了中国百货实体店现在的影子。换句换说,我们的百货实体店正在复制拷贝着日本百货店经济下滑的版本。
我们此次参加的《亚洲零售资本运作----中国零售商业体转型再造》讲习会上,荣幸的听到了顶拓投资咨询(日本)株式会社董事长兼总经理松岗真宏先生、现就任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的桥口圭子以及Land Architects株式会社事业合伙人崔斌等专家就《成熟日本经济下的零售行业》为题进行演讲。松冈先生开场就说,日本的5大知名百货商场面对电商的冲击,销货额不仅没有下降,相反都有增长,如三越伊势丹等日本5家大型百货商场9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5----6.5%,均连续5个月实现增收。主要因素,一是日本国人的服饰杂货的消费较为坚挺。销售额增幅最大的是大丸松坂屋百货商场,同比增长6.5%。其中三越伊势丹增长5.8%。上半年在太阳镜等夏季用品方面,下半年在长筒皮靴等方面赢得了日本国内客户的需求。崇光·西武百货商场增长2.5%,阪急阪神百货商店增长3.4%。二是外国顾客的消费推高了整体销售额。访日的外国游客在大丸心斋桥店(大阪市)免税消费同比增加3----5倍,目前还有持续扩大趋势。高岛屋同比增长3.8%,免税商品的销售额是上年的3.3倍。起到拉动作用的是从2014年10月起被列为免税对象的化妆品和食品等消耗品,占到了免税商品销售额的19%。
从购物中心的地理位置分布分析,日本有超过一半的购物中心分布在郊外地域,此外还有26%的购物中心集中在中心地域,还有23%的购物中心分布在与中心区域相邻接的周边区域。从主力店的情况分析,日本购物中心的主力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百货商场、日用品卖场、超级市场、家居中心、折扣店和药店。在日本,60%以上的购物中心只有一个主力店,主要是日用品卖场(GMS)或者从事食品销售的超级市场(SM)。还有25%的购物中心没有主力店。百货商场这一美国购物中心的主力店在日本的购物中心却并不多。一度,在日本,只有不到5%的购物中心中设有百货商场。
注重细节服务的日本百货实体店
是什么原因使日本的实体百货零售店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冲击,不仅没有败下阵来相反销货额却与日俱增?上述的几位专家们从日本的社会、人文、经济、交通(主干次支道路、地铁站)、城市类型、实体店铺的设施再造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是强化规模经济和整合效应。从目前日本国内情况看,国内消费市场仍处在复苏阶段,整个日本百货店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业绩波动较大。年销售额在1万亿日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店集团还有4家,对市场和顾客的争夺日趋激烈。日本百货店近年来出现了新一轮大型化扩张的趋势。除了开分店,各大百货店扩张开店的步伐还在继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城市间百货业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百货店越来越集中到大型城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百货企业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大对大城市内重点店铺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型店铺在客流、进货渠道、销售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加大了对大城市重点店铺改扩建工程,已开始探索通过并购重组来加快行业整合,日本百货店积极寻求合并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整合效应,如有121年历史的伊势丹与历史达334年的三越百货联姻,已成为日本最大型的零售百货集团,预计每年营业额可达140亿日圆。因此合并和重组活动日趋活跃。
二是近年来,日本的购物中心已逐渐成为百货店强劲对手。随着购物中心的发展,百货店在日本零售业总销售额中的比重正在下滑,而购物中心的比重却稳步增加。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力店的购物中心,既对城市商店街发展冲击较大,同时也动摇了城市商业街百货店经营的根基。为此日本百货店积极应对以综合超市为主力店铺的购物中心的挑战,调整发展战略,谋求自身的发展,积极进行经营革新。部分日本百货店开始注重制定长期经营战略和投资计划。例如,在经济低迷期仍顺利实现销售额增长的松板屋制定并实施了平衡型长短期战略,一方面基于长期投资战略,对化妆品专柜进行装修,以招揽新顾客为目的提升百货店形象。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百货店需要形成能够及时有效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机制,从顾客需求出发布局卖场和提供服务。如有良好业绩广受好评的伊势丹,为了及时将顾客的声音反映在商品和服务上,专门有员工常常带着“顾客意见表”穿梭于卖场里,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改进卖场。同时将顾客的投诉,他们认为是顾客的需求并成为经营革新的重要信息反馈来源。同时,作为短期战略,面对老龄化社会,强化反映顾客需求机制,如多数商店提升和拓建面向50岁以上顾客群的生鲜卖场,形成以大型集团化企业来应对市场竞争。再有促销活动集中且力度大,吸引很高的人气。随行的日本客人告诉,东京每年有两大打折季,分别在6月和12月(由于日本人每年发两次双薪,因此日本每年会有两次打折季),每次持续3至4周。与迪拜相同也和香港的圣诞扫货季一样,越到后期,折扣力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