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板说:没赔过一千万,就不可能赚一个亿!换个说法,就是“失败是成功他妈。”尤其在餐饮行业,餐饮品牌的发展史简直就是老板们一部部生动的“踩坑史”。
中欧餐+创新营一期集结了来自国内外的几十位餐饮精英:既有在国内餐饮界颇有建树的老将,也有在国外做餐饮颇有心得的高手,更不乏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
然而,当他们复盘自己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经历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己走过的“坑”。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看看别人缴学费买来的教训,防止自己掉进坑里。
坑 1
高开高打,给一家店配备“超豪华”管理阵容
宅食送创始人赵毅在进入餐饮行业前,已经是个成功的商业人士:28岁开始第一次创业,创办的企业已经活过19个年头,销售规模达到几十亿,在行业里享有盛誉;创办的第二个企业单体规模在全国第一,员工人数过千人,后来被央企并购。
正因为这些辉煌过往,赵毅在2012年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地进入了餐饮业。
△做违背规律的事情,不管多么高大上都会付出代价
当时,赵毅看中了重庆老川东地区的小面,想开发做成全国连锁。“这款产品能做大,而且我特别擅长规划,从品牌调性,企业组织创新,加盟模式背后的金融实质等方面都做了规划。而且我们不缺钱!”他说。
然而,赵毅很快就败走麦城,并付出惨痛代价: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接手了“李先生加州牛肉面“弃用的一个200平门店,房租高,设备和装修投入都很大——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直接开了一个旗舰店来试错。
在品类上,忽略了小面的特性,把产品改进到白领喜欢的那种卖相,门店形式如肯德基洋快餐般。
在用人上,赵毅同样是用高薪大开大合使用,聘请了一个有餐饮业务的集团公司CEO来担任总经理,同时配置了出品总监、运营总监、餐务总监,才1家门店的时候财务总监又为自己配备了主管会计、出纳保管员等节点岗位……
然而,高大上的人员配置并没有提高战斗力、效率,反而每人都在装模作样地工作,实实在在地拖延效率。结果就是,从门店营业第一天就开始赔钱。
— 教训 —
初期先把基础打牢,创新也要遵循规律
“这段经历告诉我,初创企业,回归初心,最好先用专业人士,只有当基础打牢,流程和价值观稳定时候,才可以大胆用跨界人才;任何事情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凡是违背规律的事情,不管多么高大上都会付出代价。”赵毅总结。
坑 2
乱加品类,“在热干面店里卖黄焖鸡米饭”
2015年8月,芙蓉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少辉,和团队创立了“我是你的菜”精品火锅菜,由于品牌自身名字易懂好记,以及用吸引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作为品牌推广,一开业就迅速走红。
△之前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就一路顺利,自我感觉良好时做的决策通常容易出错。
当成功来的太容易,会让人盲目,做出错误的决策。开业一个月后,在没有核算成本的情况下,吴少辉团队以高转让费高租金定下了第二家铺位。
第二家店开业后,吴少辉为了平摊房租,增加营业额,就想开发一个在非就餐时间出售的新产品。于是引进了日本的小零食“天妇罗”,并给这个外来的美食起了个名字叫“你的最爱----果蔬脆”。
但这款产品无伦怎么推销,一天也只能卖出几份。经过调查,他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顾客不知道什么是果蔬脆,而且这种产品跟火锅菜完全不搭边,顾客会认为和你的主营不相关。
— 教训 —
忌加与品牌无关的品类
“很多老板在经营上做加法,不断地加上跟自己品牌无关的品类,但千万不要‘在热干面店里卖黄焖鸡米饭’,而应该增加和自己品类相关的东西。从做品牌的角度,应该学会做减法,不断地聚焦品牌焦点。”吴少辉说。
坑 3
股东背叛,反把创始人踢出局
2012年底,美丽女子应凌云在武汉开了第一家酒吧式火锅。
然而就在店面刚刚开始红火起来后,她突然发现在店旁转角的街边,开了一家一模一样的店面。复制者是房东,不仅没有打招呼,还买通了店员,偷出去了很多食材和底料。
△忽略股权分配,结果股东背叛
最意想不到的是,因为不提供食材来源,他们开始联合有关部门来查店,并策反另外两个股东。最终,应凌云被迫退出经营,因为当时两个股东股份加一起比她多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