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中国百货业发展的这十年思考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5-21 13:15:04

  最近在兄弟媒体上看到一篇历玲关于“我们百货业这十年为什么停滞不前了?”的文章,引发群雄争辩,到底百货业的发展这十年是怎样的一个十年,百货业发展到底遇到了哪些瓶颈或者急需解决的痛点?百家争鸣,各有观点,不妨深思。

  @老笑

  我欣赏厉玲的自负——“我离开后的这十年,百货业几乎没怎么变”,呵呵,霸气!

  不过,属于厉玲的百货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今天由她来执掌杭大或银泰,未必比现在做得更好,要说厉玲比现在的百货掌舵者更专业、更有能力,未必有很多人会真正服气。

  百货业远非一成不变,而是变化深刻,像厉玲所说的调整,幅度和力度都不会比以前小。总体上,百货业的经营管理都在进步,说胜于十年前应无语病。

  百货业当然有它的问题,但造成今天的“百货困境”却与百货业自身关系不大,它最主要的成因有三:

  一是经济恶化,经济形势之严峻远超我们看到的数据,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百货业自难独善其身;

  二是电商冲击,这实质是消费、生活方式的变革,就是马云这个“不懂零售的人”让许多像厉玲一样的百货专家的生意难以为继;

  三是商业地产大跃进带来的供给过剩,这与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如出一辙。

  “互联网+”或“百货店+”其实不是重点,关键是要是对百货店进行互联网改造,无论是O2O还是全渠道都不是伪命题,也不是互联网企业对实体零售的忽悠,它本身就有作用、有价值,否则就无法解释大商、银泰、步步高等行业先进的布局,也无法解释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巨头的O2O转型,要说它们都是为形象、为噱头恐怕说不通。

  这些企业的领军人物,应都有足够的智慧,决不会轻易被人忽悠,他们看好的趋势,恐怕自有他们的道理。

  厉玲所说的“工匠精神”自然是百货业所需要的,但十年前的百货恐怕比现在粗放得多,厉玲以前主导的几个店,也未必是靠精细运作见长。

  一句话,曾经的“百货一姐”也许真的老了。

  @柳二白  

  厉玲的观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零售业不能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跟风,这点赞同!

  @张一夫

  厉玲的说法多少有些极端,但那只是一种表述的语气。我觉得她本意既没有否定百货的意思,也没有否定O2O全渠道。对于百货业,厉玲不能说不是一个行家,也并不是说她10年前是业内风云人物,那么现在专家的地位便不能撼动——也许她低估了当前互联网商业对零售业的巨大影响,或者关注点不在这里,所以,有些说法过于激愤。

  我也只对老笑提及的她的两点说法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百货自身,百货目前的确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虽不像厉玲所说很悲哀,但是在互联网冲击下、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百货业寻求新的增长点的确乏善可陈,这源于百货业固步自封,面对创新需要尚未找到正确的突破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厉玲的批评还是得引起百货业的思考(尽管她的语气略微有些极端),尤其是在很多概念炒作、信息真假难辨的环境包围下,百货业创新思考也是屡遭困惑。

  其次,关于全渠道。全渠道,包括原来的叫法O2O,它的确是互联网商业的一项重要科技成果,也标志着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发展理念落地的一种体现,但是,对我们目前传统的实体百货形态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在龙商网&超市周刊第十四届全国连锁商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首届超市营运国际交流(北京)论坛期间,我和明毅曾经有过较深的探讨。我认为:全渠道不像厉玲说的是忽悠,但对于绝大多数不具备导入条件的实体零售来说,它的确是个“伪命题”,只会误导企业自身陷入发展泥沼。

  下面进一步解释一下我的认识: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