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福利全部建立在后续消费的基础上,买一赠一意味着顾客还是需要再消费才能获得一杯免费咖啡,而且哪有人会一次喝两杯咖啡呢,顾客一定会带上朋友一起,这样就又拉动了一个潜在消费对象。
所以,会员想要兑换自己的福利,唯一的途径就是“再消费”,不然就会赔的血本无归,星巴克通过把福利与消费“隐形绑定”的策略实现了刺激消费的目的。
会员也需要激励,为啥大家都想要那颗星星?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当所有的福利都兑换完毕之后,星享卡对会员的粘性不就没有了吗?这也是大部分餐饮企业共同的问题:在首次储值用完之后,顾客就不再来消费了怎么办?
星巴克为此搭建了一个会员成长体系,会员成长体系在游戏中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在餐饮企业中的应用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会员成长体系的基础一般是积分,不同积分的顾客拥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的顾客享受不同程度的“待遇和福利”。这是一个由身份决定权利由权利决定福利的过程。
所以星巴克将会员分成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冠以“银星会员”“玉星会员”“金星会员”三个不同的“身份地位”。每升一个级别对应的福利也会增加,比如玉星会员可以享受买单笔消费“买三赠一”的优惠,金星顾客则在此基础上额外获得生日月赠饮和累积消费10次获赠饮等等福利。
而在不同级别之间进阶的纽带则是“积分”。顾客在持有星享卡的基础上,每消费50元积一颗星(积分),星星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完成级别的转换,比如从银星到玉星需要积满5颗星,换算一下就是需要继续消费250元钱。
会员成长体系由于出现了赤裸的“身份差别待遇”,从而促进了顾客之间的攀比性消费,或者,即使不能成功诱发攀比心,由于不同级别顾客的优惠幅度在加大,会员还是愿意持续的在星巴克消费以获得更多的特权。毕竟没有人愿意放弃已有的优势:顾客在星巴克已经是金星会员了,为什么要放弃这个优势而去Costa重头开始呢?
但是总的来讲,在积分升级体系中,整个餐饮业态都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上,即使是星巴克的这套体系,也有人批评其单纯“实物奖励(兑换饮品)”过于单调:1.顾客会感到厌倦2.外在奖励会取代内在动力,使得用户由品牌忠诚的心态走向逐利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因为第一种情况而索性放弃取得奖励。
星巴克的考虑可能是因为顾客多为比较成熟的办公人士,他们对于咖啡的需求是刚需,对于以单一饮品为奖品的形式也就无所谓厌倦与否,也可能是单纯想把会员制度保持在一个简单透明、操作简便的状况上。但其他的餐饮形态可以据此优化奖励措施,比如丰富奖品种类,深化不同地位顾客之间福利的差距,加强他们升级(加速消费频率)的动机。 设置一套有较长生命周期的会员成长体系是所有成熟餐饮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同业竞争积累的情况下,品牌需要一些安全空间来试错、来迭代来实现品牌升级,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被竞争对手瓜分尽了流量。来源:掌柜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