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信誉楼的健康基因中,诚信是一个核心点。
对“诚信”二字,信誉楼人的理解是“实实在在为人,本本分分做事。”
两件小事,可以说明信誉楼人对诚信的态度:
一位新员工卖货忘了收款,惴惴不安地跟柜组主任说明了情况,主任安慰了他,并帮他分析在何种情况下、在哪个环节出了失误。对于失误,信誉楼的规定是要安慰,不允许批评处罚,损失算公司的。
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一个商品部经理用公用电话打了私人电话,登让时记成了公事电话,于是,该经理被无情地辞退了。
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不是宽容与否的问题,对信誉楼来说,是否诚信才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信誉楼初创时,中国的商业环境比较恶劣,假货泛滥成灾,商业欺诈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讲诚信,可能是一个冒险。但张洪瑞通过言传身教,使追随者们相信,诚信和利益不是对立关系,不欺不诈,才是企业的基业长青之道。
怎样讲诚信?信誉楼一开业,实行“五试一退”制度——自行车试骑3天;洗衣机试用7天;电视机试看半个月;收音机、录音机试听5天;各种日用化妆品可以当面试用;凡信誉楼经营的商品,属于质量问题都可凭发货票退换……1986年,又开出全国第一张信誉卡,售出商品实行“三包”。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举措,面对不时而来的恶意退货的顾客,一些员工对“三包措施”产生了怀疑,但张洪瑞不为所动,他让有关人员作了一个统计,发现退货率越高的商品卖得越快,于是,大家心里有底了,从理性上认识到了“三包”制度的可行性,无论顾客退货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热情接待,决无怨言。
信誉楼还确立了一些经营原则:商品无二价,合理加价,抗拒暴利诱惑,不赚昧心钱……有一次,信誉楼一批西装的加价率高出了公司的规定,张洪瑞发现后,流着泪批评负责人说,这样做会让信誉楼走上绝路。为了弥补过失,信誉楼做电视广告公开道歉,退还差价。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一时间,金银花、板兰根等中药制剂价格飞涨,信誉楼却坚持平价销售,不发“国难财”。
在某些公司,员工的不诚信行为是公司的高压政策压出来的,诸如“绩效考核制”、“末位淘汰制”,都能逼得员工“狗急跳墙”。信誉楼反其道而行之,考核员工不用业绩、利润等硬指标,而是用一些软性的东西来评价。例如对导购员考核的是商品知识的丰富程度;能否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着想,能否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退换货接待能力;对团队其他成员是否关注关爱及柜组日常工作是否做到位,等等。简单说,考核员工是否做好了该做的事。信誉楼的管理者们相信,只要做好了该做的事,业绩就不是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不是员工的问题。
在诚信被视为稀缺资源的环境中,商家大多头脑活络,信誉楼的生意做得这样“死板”,很难赚到钱,事实也是如此,开业六年,信誉楼账面上没有一分钱的利润,发完工资、交完各项税费,净利几乎为零。但是,熬过第六个年头,张洪瑞却兴奋地地宣布:信誉楼成功了!因为信誉楼把重誉守信的牌子做出来了。
果然,从第二年开始,企业净利润打着跟头往上翻:二十万、四十万、八十万……连锁店也一家接一家开起来。时至今日,信誉楼已发展成为一家资产数十亿元的大型零售集团。他们用32年的经营实践,验证了诚信与利益的一致性,验证了“大商不奸”这一至理名言。
在32年中,多少企业因为追求短期暴利而被市场大潮冲得无影无踪,信誉楼却凭借诚信的口碑,跟时代一起前进。
走过了,看过了,收获过了,信誉楼人对商业逻辑也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做企业应该遵从商业伦理道德,有的投机行为没有道德伦理,一次性挣钱行,短期挣钱行,他绝对持久不了”,穆建霞如是总结说。
“切实为他人着想”
在知名情感专家涂磊主持的“中华好家风”节目中,有一期关于信誉楼的内容。一个情况引起了节目嘉宾的惊讶:信誉楼晚上不营业,每天下午六点半关门。为什么惊讶?因为多数零售企业晚上营业。涂磊问一个信誉楼员工:假设九点关门,工资加一倍你干吗?回答很干脆:不干!为什么?答案让人目瞪口呆:陪家人最重要;把营业空间让给同行。
“把营业空间让给同行”,这么大器有爱的理念不是所有企业都有的,却是全体信誉楼人的共识。因为信誉楼不是孤立地看待个人、企业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他们将彼此看成共同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切实为他人着想”是信誉楼健康基因的又一个核心点?“他人”是指员工、顾客、供应商、商界同仁、周边社区、各界朋友等一切关系人,信誉楼的为他人着想,确实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很多顾客买货只认信誉楼,他就是买把葱,也会越过好几个商厦,来信誉楼买。他不是来消费那把葱,是文化。他觉得进信誉楼很放心、很享受。”